考大學,陳海報考了海運學院。他想沿著海岸走向地球的另一端,他要帶給雨瀟這裏沒有的新奇。兩年後,喜歡文學的雨瀟報考了中文係,發誓要乘文學之船去尋夢。
大學四年,雨瀟在文學殿堂中沉醉。傳統文學的豐厚健朗了她的風骨,現代文學的清新細膩了她的情感,外國文學的神奇擴開了她的心胸。在奇葩朵朵的文學閬苑,她尤其喜愛神話傳說和詩歌。
星光燦爛的夜晚,她仰望蒼穹,看著藍色天幕上閃閃的繁星,幾乎忘卻了自己的存在。她想著中國的聖母女媧,不知在哪個星球棲居,看著她創造的兒女,經曆了幼稚走向成熟,她是喜還是憂?與牛郎隔河相望的織女,月宮中寂寞的嫦娥,看到人間有**多成眷屬,會不會心生羨妒?
與中國神話相比,她更喜歡希臘神話。神秘的阿爾卑斯山,現實與虛幻交織,更讓人感覺到幾分模糊的真實。帶著海的氣息,從貝母中珍珠般迸出的維納斯,那個愛與美的女神,尤其使她浮想聯翩……
她覺得中國神話多暴力少溫情,大多以惡製惡,以勇力征服敵手。而西方神話則剛柔相濟,愛與美構成了永恒的魅力。
神話體現著人類對自身起源的探究,寄托著人類美好的理想,還繼續豐富著人類的想象。雨瀟的心變得纖柔,細膩。她喜歡上了詩,她覺得在一切都歸結到科學解釋的時代,詩就是美麗的現代神話。
在中國當代詩歌中,她喜歡舒婷的詩,朦朧中執著的情感,柔婉中挺立的堅強,深沉的愛戀,理智的思索,生動的比喻,鮮活的意象,情景理趣相生的意境,形成了卓越的詩篇。《致橡樹》是她銘記心中的第一首當代詩歌。
後來,她又在品讀中認識了海子。她驚歎於海子天才的想象,她更痛惜於海子以自殺為代價證明生命輝煌的做法,她不明白海子如此抉擇的意義。她寫下了自己的困惑,這是她第一次用詩的形式表達情感。
致——海子
既然立誌做一個幸福的人
何不實踐自己的諾言
既然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就應看見雲層後麵的太陽不遠
既然記掛著每一個親人
就應該想到寸草春暉的牽連
既然想溫暖每一座山每一條河
就應該留戀青山的巍峨,
綠水的纏綿
你把祝福送給陌生人
送給有**
你孤獨的心中
多少善良多少柔情多少眷戀
春暖花開的日子臨近
你卻關閉了生命之門
把自己交付給冰冷的鐵軌
因為她那無盡的長度
是你心中永恒的詩篇
年輕的熱血點燃了春天
花的顏色透著濃殷
你所麵對的大海
蔚藍之中彙入淚水的苦鹹……
她感到海子詩中有一種深沉的沉重。就像那沉甸甸的《亞洲銅》,執著飛翔的《單翅鳥》,沉默中的《愛情故事》,用詩的良心,“為你們的生存作證”的《傳說》,還有那“走到人類盡頭”的《太陽》……這裏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輕浮和做作,又不是欲說還休的含蓄,卻使你想的更為廣闊和深遠。有很多,雨瀟不明白。
她愛上了海子,因為他的才華,因為他的深沉,因為他的博大,也因為他謎一樣的生活。她甚至想,如果我在海子生前認識他,我一定會留住他的生命,讓他忘掉太多的沉重……
帶著對詩的困惑和迷惘,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望,雨瀟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