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吃貨的世界(1 / 2)

對於農村窮人的小孩,有兩件事是他們童年的大事,吃和玩。他們可不像城裏孩子那樣嘴一張,手一伸,什麼都能到手,他們需要靠自己雙手去掙。父母提供的吃,不過是一日三餐,這遠遠不能滿足吃貨的世界,現在大多數女生自詡吃貨,殊不知她們隻是從父母那兒得到的錢,買來大包的零食擺在宿舍,便高傲地覺得自己就是吃貨,其實隻是做到了“吃”和“貨”也就是吃得多,真正的吃貨不在於“貨”,在於“拚”。這種吃貨又分兩種,一種是拚了光明身份去“偷”來吃,一種是拚了時間與精力去“掙”來吃。我要講的就是那些“掙”出來的吃貨。

三月桃花開,紛紛春意昂。不過,牛娃可沒那閑工夫來欣賞春天的景色。其實,凡是那些常在美麗環境裏生活的人是不會去寫美的,因為身邊的美是他天天都能見到的,既沒有突然得到的欣喜,也沒有害怕失去的痛楚,隻有那些久處糟糕環境,長期抑鬱等的人才會去欣賞,寫詩作附的。

桃花開代表一個新的季節到來,也代表遭受整整一個冬季的孤寂即將結束。牛娃爺常給牛娃說:“桃花開的時候,就是下河釣魚的最佳時間”。牛娃問為什麼,牛娃爺告訴牛娃,魚在河裏餓了一個冬天,天氣暖了,它們就開始出來找吃的,那時候河裏的蟲蝦很少,所以隻要有食物它們就會去吃,一旦到了六月份,河裏的蟲蝦變多了,魚也沒以前那麼餓了,就不會隨便去吃鉤上的死蟲子了。

每到桃花花苞長出來時,牛娃的心就開始蕩漾了。其實嘛,就牛娃的釣魚技術,即使在桃花剛剛開放的那天,他去釣魚也沒有什麼好激動的,不過牛娃可不這麼想,他想:哼哼,今年我又長大一歲了,釣魚技術自然上漲了不少,今年肯定能釣到很多魚。於是牛娃提前準備焊魚鉤,釣線和細竹竿。

下河釣魚對於牛娃來說也是一件難事,因為他每天的時間都被母親掐在手心裏,隻有碰到不忙農活或者牛娃表現好,母親開心的時候,牛娃才能有兩個小時下河的機會。為了下河,有時牛娃也和母親對著幹,自己扛起魚竿就跑下河。往往是牛娃激動的跑下河,灰溜溜的溜回家,回家的路上,牛娃就得考慮如何向母親交代,什麼本來釣了一條,結果拉杆時,太猛,把魚嘴拉破了;本來釣了一條,沒有袋子裝,就放在灘旁邊的一個小水坑裏,等我準備走的時候就不見了,最後看見不遠處有一條蛇……每次聽到這些,牛娃爺都會笑,牛娃娘不說什麼,隻是滿臉不高興,於是牛娃就主動詢問有什麼活要幹,這樣母親就不再生氣了。

有一年,牛娃帶著堂妹新春同自己接外婆。牛娃悄悄帶上做好的魚鉤和新春到了河邊,牛娃乞求堂妹前去接外婆,自己要在這兒看魚。牛娃看到了十幾條斑魚在河底遊蕩,牛娃扳斷一根小樹,將魚鉤栓在上麵,從河裏摸來幾個帶蝦的石頭,把蝦串上魚鉤,將魚鉤扔到水裏,躲到一塊石頭後麵,不一會兒,牛娃感覺手中木棒突然被一股力量一拉,意識裏知道有魚上鉤,牛娃雙手捏緊魚竿,猛的向上一甩,牛娃看到一條十幾厘米的白肚皮、黑灰條斑的斑魚,牛娃將拚命掙紮的魚放到自己麵前,雙手哆嗦得不行,牛娃壓住心中的狂熱,取下魚,雙手緊緊的捏著魚來到一個小水坑,把魚放了進去。不一會兒,牛娃魚竿被使勁一拽,又一條,再一條,再一條。牛娃找來一個大可樂瓶,在石頭上磨斷,在河裏洗了洗,將四條斑魚放了進去。同外婆,新春高興地回了家。

那一頓飯,牛娃吃得特別香,其中的兩條斑魚,是牛娃自己吃了的,另外兩條,外婆和新春分別吃了一條,其他人也就喝了幾口湯而已。其實那天的魚到底多麼好吃,牛娃自己也不知道,因為對於牛娃這種五分鍾之內解決一頓飯的人來說,吃魚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到底那兩條魚多麼好吃,牛娃不甚清楚。其實河裏的魚原本就比自家魚塘的魚鮮、嫩、香,河裏的魚是純自然的,肉質鮮嫩。就是隻用上油、鹽,味道也極其鮮美。當然,那一天的魚湯是牛娃娘做的,她隻加了鹽,拍了兩顆蒜,一小塊生薑,但是牛娃還是覺得鮮美。其實牛娃並不覺得這次魚做的好,在牛娃學會了做廚後,牛娃覺得應該這樣做,才算得上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