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王朝境內,東南遼疆一帶,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名為岐山,世間之人,皆將岐山視為為天下武學道統之首,武林當中的執牛耳者,凡有號令,莫敢不從。
岐山作為天下武學聖地,在武林中擁有著超凡地位,敬仰崇拜之人數不勝數,並非沒有道理。
除卻王朝建立之後八百年的光景裏,岐山每隔百年必出一位萬象武者不說,單是論起攀山閣內浩如煙海的武學秘籍,便足以讓天下習武之人,甘願拜於岐山門下,不管是岐山卑微的掃地仆從,還是尊貴的山門客卿,願往者,數不勝數。
其實在一千年前,岐山不過是一踏虛宗師自創的山門,原本不至於有如此風光景象,然而其時恰逢亂世,正是人才輩出之際,浮屠大帝年少時,喜好遊曆天下,拜謁各方名士,恰巧遊至岐山,與當時的岐山山主對坐品茗,傾情論道,就此結下一樁善緣,兩人之間,當真稱得上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若幹年後,浮屠大帝禦駕親征,率領軍隊平定天下,浮屠鐵蹄曾經踏至岐山前,大帝望著眼前這座雄偉山峰,笑而不入,獨留讖言“天下武學岐山潛,人間共尊八百年”一句,轉身便瀟灑離去。
浮屠大帝乃是不世出的人傑,擁有經天緯地之才,凡天地間,無所不知,更兼有一身超凡入聖的武學修為,天下能近其身者,古來不過十指之數。文武超絕,相加於一人之身,又身居帝王尊位,於是天下之人,莫不將大帝當日的岐山之語當做聖旨。
果不其然,岐山在接下來的短短幾十年之內迅速崛起,山主大器晚成,於天啟末年遁入萬象境界,隨後便帶領岐山逐步走向輝煌,岐山因此威勢更甚。
在接下來的幾百年時光裏,岐山每隔百年光景,便會出現一位萬象境界的武者,在浮屠王朝境內,風頭一時無兩,瞬間達到了一個世俗塵界無法企及的地位。唯有千古流傳的三大家與“九門”才有資格與岐山並肩而立,便是浮屠王朝,也不敢對當時岐山如何打壓!
又是百年匆匆過,岐山輝煌已有七百年,與此同時,岐山也迎來了開山以來最為輝煌的年代,一門三萬象!真正的輝煌氣派到了極點!
天下之間,萬象武者從來不多,每隔百年便是徹底的更新換代的江湖裏,萬象武者從來不會超出雙手之數!
岐山素來待人友善,從不仗勢欺人,以力壓人,一向喜好廣交天下英雄豪傑,因此在江湖之中頗有口碑,一些隱於世間的名門望族,向來將與岐山聯盟視為榮幸之事,加之一門三萬象,天下武者,多半盡歸於岐山,世俗塵界,除卻浮屠王朝之外,一時之間,再無任何勢力可以製衡岐山。
浮屠曆八百年,魔道大興,魔門勢力大舉入侵江湖,岐山作為武林聖地,率領武林當中各門各派對六大魔門進行了反擊,此戰三次,斷斷續續地打了一百年,岐山因而元氣大傷,人才斷代嚴重,浮屠曆九百年,岐山散盡門客,遣盡客卿,不得已封山百年。
盡管岐山早已封山百年,隱世不出久矣,可在世間,依然有著莫大的威名,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大街小巷,市井坊間,依然流傳著岐山的故事……
……
……
清晨時分,岐山之巔,霧氣繚繞,猶若仙境。
“啪嗒。”
一雙布鞋踏在山頂石坪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
與此同時,一位身姿挺拔的少年出現石坪上,他是當代岐山山主的親孫,名叫練岐山,千年以來,岐山一脈從未有人敢以岐山為名,可見其在山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尊貴,若非如此,斷不敢以岐山名之。
練岐山長相清秀,清亮眸子之上,有著一對如刀墨眉,他喜穿一身白衣,此際在晨光的照耀之下,披肩長發隨風四散、飄蕩,山風陣陣,掀起衣袖震蕩,使得練岐山頗具仙氣,亦有朝氣蓬勃之意。
他此時年方十六,眉宇間猶有稚氣,因為岐山的周圍盡是些民風淳樸的小村落,生於岐山長於岐山的他,還不曾見識過江湖裏的勾心鬥角,人心險惡,於是麵相中竟然還帶了少許憨意。
“呼……呼……”
練岐山彎下腰,用手撐住膝蓋,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氣。
他回身看向腳下山道,山勢連綿曲折,有參天大樹直入雲霄,也有灌木矮樹成片生長,晨霧繚繞,山路石階時隱時現,時不時地,會有清脆的鳥鳴之音在山林間回蕩,悅耳至極。
練岐山歇息了片刻,便直起身來,用袖口擦了擦滿是汗水的額頭,咧嘴一笑,開始了每日必做的功課。
晨光裏,少年身影飛舞,他的身姿矯健如猿,動若脫兔,在石坪上迅速挪移,奮力出拳。
他的拳勢極為凶猛,強勁而有力,大開大合間,氣勢磅礡如海,隱隱有大家風範。
他的雙腿離地騰空,猛然揮過時,發出一陣極為響亮的破空聲,簌簌地留下幾道殘影。
當他落地的一瞬間,猶如山峰壓頂一般,“轟”的一聲極為用力地踩在了石磚上,竟然掀起了一陣肉眼可見的氣浪。
任憑誰來評判,恐怕都得讚歎一句,無論是身法,拳勁還是腿功,這位岐山少年都已經修煉的極為到家了。
一整套拳打完,已經過去了小半個時辰,練岐山深吸一口氣,準備下山。
不同於上山時的艱辛,練岐山下山時的姿態迅疾如風,一步躍過便是十幾層石階,速度快到令人咂舌,從山下至山頂,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層石階,少年每日修行的首要任務,便是從山腳飛奔至山頂,往返三次,每次都得耗費大半個時辰,著實累人。
練岐山“蹬蹬蹬”地急速往山腳下趕去,突然一個急刹車,朝著一大早便上山采藥的王大爺喊道:“王大爺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