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帶來人間善惡的種子(一)(2 / 2)

有趣的是,漢語的“知”字是由“矢”字和“口”字組成,有如口中之箭,直射人心,暗示著一種得到“真知”之後的紮心的感受。

《聖經》經文∶“遠方的眾民哪,留心而聽!他使我口如快刀,將我藏在他手蔭之下;又使我成為磨亮的箭,將我藏在他的箭袋之中。”

“上帝的道不是死板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骨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先知所寫下的上帝的道又是通過聖靈在心中的感動默化而成。一旦這出自上帝“口”中的如箭矢一般的天道進入人心時,就會使人真正地“知”“道”。

被尊為萬世師表的中國古代聖人孔子。他自稱是學效先王之道,孔子收集整理了大批的上古時的詩書史料,自謂“述而不作”。他一生設帳授徒,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孔子是古代聖人之道之集大成者,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曆史學家,又是傳統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儒家雖不稱為教,但其思想對中國以及東南亞儒家文化圈的影響之深,則是有目共睹的史實和現實。

與孔子同時代而稍長於孔子的老子,我們道家思想與道教的開山鼻祖。他給後人留下了一部既簡明又包羅萬象的《道德經》五千言。或許他的教導與信息曆代以來一直被人誤解,被神秘的迷霧所籠罩,使其中的灼灼的亮光未能射入人心?

被中國人奉為“亞聖”,在孔府廟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孟子。其生平事跡也與孔子老子一樣不詳,他也為後人留下了一部充滿智慧與教誨的《孟子》被收入《四書》之中,與《五經》並列,成了中國讀書人的必讀經書,並被列於宋以後的科舉考試的必試內容。

還有一些比上述三位早又倍受三聖尊重與仰慕的上古時期的君王與聖人,如堯舜、文王周公等,都應列於中國的先知與智慧人之列。

有趣的是,孔子之前中國的古人,均稱從天領受的道為聖人之道。孔孟之後,為道者雖稱所承繼的為孔孟之道,其實也就是聖人之道。中國的曆史上有一個道統。雖然時代變遷,而這個道統卻不改變。論到這個千年延綿傳承的道,唐代大詩人大文豪韓愈在他所寫的《原道》中說: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按照韓愈的說法,孟子之前的先知們所傳的都是同一個道。孟子之後這個道開始在中國傳偏了。可是要找到千古傳承的道的來龍去脈,真正的解開這個千古薪火相傳的聖道,就有必要回到中國上古的曆史的起點。

中國的曆史分為傳說的曆史與“信史”兩部分。“三皇五帝”中的堯舜就屬於傳說的曆史部分。而中國的信史始於公元前2205年所建立的中國第一個朝代“夏”。中國人在此之後的曆史均有著可信的史料保存至今。但是很奇怪的是沒有早於公元2205年的記載連一個字都沒有,似乎有人從中作梗,一劍把華夏的曆史從那裏給斬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