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瀟瀟雨聲(2 / 3)

“我不會違背上麵的指令,但是我手邊的事……還有我要帶走一個人。”柳眉之道。

“誰?”

“我……我妹妹,明箏,”柳眉之說道,“我要帶她走,隻要我接到她,便離開此地。”

“好吧,”那個人低聲說道,“我在南邊等你。”

片刻後,大門打開,一陣風過,一個黑影在空中晃了幾晃,便從一麵臨街大開的窗子裏飛身而出。

雲蘋呆在當地,愣怔了半天,才艱難地從暗影裏爬出來,他沒想到此人輕功如此高,與柳眉之的的談話更是讓他入墜迷霧,他和柳眉之到底什麼關係呢?百思不得其解,此時已更深人靜,沒辦法隻得回房睡去。

翌日巳時,明箏方醒。昨日得知姨母的噩耗,輾轉半夜不得入眠,直到哭累了,昏昏沉沉中睡去。醒來還是被噩夢驚醒,她看見幾個中了百香轉筋散的宮女,一個個爛著臉來找她,埋怨她。在這些宮女中還有一個容顏清秀的女子,拉著她問,她的信送到了嗎?

明箏醒來,一骨碌坐起身,她想到夢中那個宮女的托付,要不是宮女托夢,她早已忘到腦後。她起身在臥房裏尋找當初出宮時穿的秀女衣裙。

“姑娘,你醒了,你在找什麼?”郭嫂聽見動靜從外麵走進來。

“大嬸,你見我從宮裏穿出來的那身衣裳嗎?”明箏焦急地問道。

“哦,我收拾起來了,”郭嫂笑道,“雖說綢緞很不錯,但是被撕毀,已無法縫補了。”郭嫂有些可惜地道,“不過,你外出的衣服,我也取回來,放在你床邊了。”

聽到郭嫂說衣裙被撕毀,明箏臉上一陣火燒火燎,不由想到那日蕭天為她療傷時窘態,再次羞紅了臉。

郭嫂走到一個木箱前,掀開箱蓋,從裏麵取出一個布包,解開包布裏麵正是宮裏那身衣賞。明箏接過來急忙走到床榻前,打發郭嫂準備早飯去了。

明箏拿起那團衣裳,沿著大襟的衣領摸上去,突然手中觸到一塊硬物,她用牙齒咬開針線,兩隻手指伸進去,捏住了一個折疊在一起的信箋。看見信箋,明箏長出一口氣,總算沒有辜負那個宮女。當時在宮裏,事出突然,她都沒有多看一眼,便塞進了懷裏。

此時,她對著窗子透進的晨光,看見信箋左上角有一排小字,小字不甚整齊,可以看出是倉促寫就,淩亂而潦草,寫的是一個地址。明箏看了看這個地址,想著今日無論如何要把信送到。

她看了眼床邊放的衣物,應該是為她準備的。便走過去抖開一看,鼻子差點氣歪。這是一套短衣,黎色上衣,灰布長褲,腰帶也是黎色的。怎麼看都像上仙閣上夥計的打扮。但此時,她也顧不了這麼多了,能出門便好。

她匆匆解開頭上的發髻,這宮裏的發式還是冬梅幫她梳理的,想到冬梅她心裏一陣心酸,也不知她如今的日子過得可好?傷感歸傷感,她還是動作嫻熟地打理出一個男子的發髻結於頭頂。打這種發髻她輕車熟路,以前跟隱水姑姑四處遊曆,都是這種扮相。最後,她對著銅鏡左右打量自己,銅鏡裏出現一個神采奕奕的少年郎,除了顴骨處有個黑乎乎的結疤,看不出毛病,更看不出與宮裏秀女有何關聯。

明箏在屋外廊下匆匆扒了幾口飯,對郭嫂說屋裏太悶,想去園子裏走走。李嫂很爽快地便答應了,昨天蕭天還囑咐她,沒事領她出來走走。明箏沿著遊廊在園子裏兜兜轉轉,趁郭嫂忙於收拾,便溜出了月亮門。

不知何時天陰下來,空氣中都氤氳著水汽,不多時便淅淅瀝瀝落起雨滴。明箏沒想到出了小院,外麵竟然還是個園子。沿著蜿蜒曲折的遊廊,一路向前是一片水池,綿綿的春雨落入池中,泛起圈圈漣漪。岸上栽有幾株細柳,柳條已抽出米拉大小的綠油油新芽;水池裏紅色的金魚聚在一處爭食。

明箏走到池邊水榭,隻見屋簷上有匾額上書三字‘沁芳榭’。由於雨水的緣故,榭裏滯留了一些人在賞雨。他們三三兩兩,均是書生的打扮,有坐在木廊上埋頭讀書的,有兩人對弈的,有三四友人品茶聊天的。

明箏正左右張望,一個微胖著錦服的男子,從另一邊走過來,他長袍簇新,尤其是腰間一條鑲玉的腰帶惹人注目,明箏看到此人有些眼熟。兩人走近時,明箏突然想起,此人在進京的客棧見過一麵,他叫李春陽,進京趕考的秀才。

明箏知道他不會認出自己,便向前走去。水榭邊四個書生爭論的臉紅脖子粗,一旁石桌上放著幾本書籍,明箏匆匆瞟了一眼,是《周易》、《中庸》、《春秋》等,明箏故意放緩腳步,想聽一聽他們在爭論什麼?原來是在評說一篇八股文。題目是:子謂顏淵舊,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這篇題目,在破題上,四個人有四個見解,大家爭論不休。

看來春闈已近,這些學子們正夜以繼日不放過任何進益的機會。明箏雖未做過八股文,但是從小便在父親的書房長大。她知道八股文是由八部分組成,由破題、承題、發凡、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組成,其中破題尤其重要和費思量,這幾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便不足為奇。明箏想了想,也想不出所以然來,她自小喜歡讀書,但卻厭煩八股文,寫文章本應信馬由韁,而八股文條框太多,明箏覺得太難了。

突然,一個青衣書生興奮地一擊掌道:“有了,聽著:聖人行藏三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三人品評良久,有點頭的,有搖頭的。又有一人道:“此處破題巧妙,我也想出承題來: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幾人聽後,有人點頭稱妙,有人搖頭不以為然。明箏聽了半天,覺得太無趣,還是快去送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