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兵家四部聖典(二)(2 / 2)

見旁人頻頻點頭,呂勝接著說道:“《陸聖兵法》是陸武所著,陸武僅為秦國上將軍,而家祖呂太公乃是“百家宗師”;《太白遺策》傳聞乃是五朝丞相所著;《虎吟經》的江郡早已參悟了天道,傳其晚年入山求仙,不知所終。話說人分三六九等,更何況兵法?這是其二。”

“這其三嘛……”呂勝說得渴了,拿起酒杯一飲而盡,說道:“參悟天道,為首;能做局者,其次;先治國後帶兵,次之;僅傳人戰場上的細枝末節,最次。若要把這四部兵法論個高下,呂勝認為依次是:《虎吟經》、《太白遺策》、《太公二十四篇》、《陸聖兵法》。”

安紹文聽著呂勝的高談論闊,欽佩不已,端起酒杯,說道:“紹文敬呂公子一杯!”

楊再思也說道:“今日聽呂公子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來!咱們幹杯!”

安紹文一飲而盡,說道:“都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次我隨老爺入京,長安城裏的人都在說崔西良反叛一事,說那趙墨無能,竟在南崗城外中了敵軍的雕蟲小技,折了兩千軍士。倘若有呂先生這般熟讀兵法之人為將,怎會有此慘敗?”

呂征比呂勝小幾歲,心頭暗想:“世人都知大唐軍在南崗敗於崔西良,皆因趙墨無能。若要楊再思信服自己,定要有標新立異的說法”。於是問道:“楊公子,你可知曉南崗之戰的細節?”

楊再思自是聽過南崗之戰,此時聽呂太公的後人有此一問,心想:“這南崗之戰,難不成還有那秘聞不成?”於是打起精神,說道:“聽是聽過,呂先生有何高見?”

呂征眼睛一轉,歎著氣說道:“這領兵之人本是趙墨,可就在南崗山道裏,就折了兩千軍士啊……”

楊再思點點頭,這折兵之事人人皆知,也不知呂征有何見解,隻側頭聽著。

呂征說道:“早前,我與大哥也僅是聽過崔西良的名字,對南崗之戰頗為好奇,便去了南崗一探究竟,這才從陵州過來。世人都說折兵之責在於趙墨,可當我在陵州探了一月後,才知並非趙墨之過。”

楊再思平日聽身旁之人談及南崗之戰,都說是那趙墨無能所致,可此時呂征不僅親自去了陵州,還說不是趙墨之過。這可提起了興致,忙著問道:“那可是崔西良詭計多端?”

呂征搖搖頭說道:“崔西良等人隻是烏合之眾,何足掛齒?當日在南崗山道之中,咱們大唐軍雖被困,但仍有兩千之眾,而崔西良僅有五百人,區區五百人就輕鬆殲滅兩千人。趙墨雖是無能,但這折兵之責,並不在他。”

楊再思不解道:“那是?”

呂征笑道:“呂某在陵州打探到了實情,先說說這陵州軍府,軍士每天不曾訓練,都在飲酒賭博。在看那陵州之境,州下共有二十六縣,皆是那窮鄉僻野,戰馬骨瘦伶仃,與這楚州一比,乃是相差十萬八千裏。”呂征“哎”的歎了口氣,接著說道:“雖說應縣軍府有軍士三千餘人,可都是膽小如鼠之輩。那日兩千軍士在山道裏,一見中了崔西良的埋伏,無不哭爹喊娘的四處逃竄而去。這樣的軍士,哪個將軍來了還不得吃敗仗?最後可是戴權戴將軍帶著咱們大唐最精銳的羽林軍,才活捉了崔西良!”

宿子騫武將出身,雖不是陵州人,但他自幼在軍中長大,清楚每一個士兵的艱苦,此時聽著大唐的府兵在呂征口中竟是如此不堪,不禁皺起了眉頭。

呂勝接著說道:“《太公二十四篇》中的《國》、《民》兩篇早已有論斷,如此膽小如鼠的軍士,必敗無疑!”

楊再思聽呂勝、呂征說得頗為在理,正想向兩人討教,身後突然傳來“哼”的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