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依次瞻仰過孫中山遺容,相繼離開碧雲寺。
祭靈大典完畢,國民黨要員在李石曾家裏開起了茶話會。
蔣介石把他的《軍事善後案》拿了出來。馮玉祥一聽就有些不滿,提案要求全國軍隊共留八十萬人,分十二個大軍區,每個軍區按比例保留軍隊,各集團軍分頭處理。《軍事善後案》其妙處在於,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各留一個軍區,而蔣介石除占有一個軍區外,還可以以中央的名義直接或間接轄製其他八個軍區。目前,蔣介石的兵力最多,可若分成八個軍區,兵源不但不夠,還要增加兵力,而馮、李、閻就吃虧多了。這樣一來,就是哪個軍區的兵多,其裁員就多。
馮玉祥頓覺上蔣介石一當,這哪裏是裁軍,分明是要他交出槍把子。閻錫山力圖保住更多的利益,暫不與蔣介石正麵衝突。李宗仁則極力鼓吹實行工兵政策,化兵為工,也想借此保存實力。白崇禧在北方根基不穩,還不敢和蔣介石討價還價。
這幾個人中,隻有馮玉祥自恃與奉軍作戰功勞最大,兵力最強,決心要與蔣介石見個高低。
馮玉祥針對蔣介石的裁軍,提出一個三十二字的方針:“互相原諒,互相補助,大局為好,個人蒙福,切戒挑剔,切戒猜疑,不慌不忙,合而為一。”馮玉祥幻想以實力大小作為分配中央權力的標準,打破蔣介石對中央大權的壟斷。
最終,這次談話會因為意見分岐太大,各派議題無法深入。
說起來,這些北伐軍的將領們,上午在孫中山靈前都表現得畢恭畢敬,相互以同誌稱呼,可一論起權力和地盤,也是各懷心事,錙珠必較。祭靈的香爐尚有餘溫,各路諸侯遂開始動用心機。
吳稚暉對馮玉祥話裏有話說:“過去因為張作霖這些軍閥的辦法不好,所以我們要起來打倒他,我們來幹。這可用八個字來說明,就是:你不好,打倒你,我來!”
馮玉祥雖然沒上過多少學,平日勤奮苦讀,說起話來幹脆直爽,他腦子一動,知道吳是蔣介石心腹,雖然不至於把自己比作張作霖,可此話聽起來,讓人不舒服,妙語相對說:“光說‘我來’還不行,必須是‘我來幹’、加了‘幹’不不行,須加上‘我來幹好’。”
此是笑語,卻綿裏藏針,意思就是你蔣介石也一樣,要幹就幹好。
吳稚暉是個學究,在這一點,不得不對馮玉祥點頭稱是。
國民政府一群要員勾心鬥角之時,張學良發出通電,宣布與南京方麵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表示和平統一要求,並派代表邢士廉、王樹翰抵北京,會見了蔣、馮、閻、李,後又單獨會見蔣介石,提出五項要求:
一、東北政治分會由張學良為主任;
二、國民革命軍不得入東北;
三、南京不幹涉東北內政;
四、南京不在東北設分支機構;
五、熱河歸東北。
蔣介石提出五項條件:
一、奉軍全部出關;
二、懸青天白日旗;
三、服從三民主義;
四、東北政治分會由國民政府委派;
五、東三省歸第六軍區,長官由國民政府委派。
同時,蔣介石會見邢、王時指出說:“隻要張將軍服從三民主義,其他事都可以商量。”
邢、王回東北後,張學良立刻作出反應,複電蔣介石,表示:“願對國府服從到底。”
同時,張學良定於7月24日正式易幟,並要熱河的湯玉麟於7月19日先行易幟,以觀察日本方麵的態度。
果然,日本在湯玉麟易幟後,向張學良遞書麵警告,反對東北易幟,還要求履行所謂的“日張密約”。張學良回答說:“易幟乃是東三省當局和東三省參議聯合會的主張,我如果拒絕,就隻能辭職。”
張學良的壓力是很大的,老派人物張作相、袁金鎧主張保境安民,不管關內之事,善待日本;新派人物楊宇霆主張聯合南京抵製日本。張學良沒有作出決斷,7月22日開會決定,易幟暫緩,同時電複蔣介石,表示易幟初衷不變。
此時,軍閥餘孽猶如釜中遊魂,孫傳芳空遁佛門,張宗昌、褚玉璞退至灤州後,欲求出關。張學良知道直魯軍多是土匪,桀騖不馴,而張宗昌又暗中通日,乃借口不讓其出關。張宗昌部後被白崇禧部所逼,同時其部下劉珍年倒戈,歸附國民政府,就職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軍長職。
白崇禧第四集團軍壓向灤州,方振武任左路指揮,一路衝鋒陷陣,原以為將其追至熱河,便可得一塊地盤,沒想到國民政府早已同張學良達成協議。
蔣介石命白、方二部停止追擊,待奉軍出關收拾張宗昌。
張宗昌和張學良本是換過帖的兄弟,楊宇霆出關督戰,問及如捉住張宗昌怎辦?
張學良低頭不語,一旁的袁金鎧說:“殺之,留之禍害。”
張學良遂點頭同意。
直魯軍不支,張宗昌原本要與奉軍求和,沒想到張學良要殺他,便宣布下野,逃往大連。褚玉璞於次年被劉珍年誘殺。
白崇禧收編了張宗昌的殘部,奉軍大部退出關外。時直魯軍全部消滅。
北伐告終,奉軍易幟在即,國民政府內部,卻硝煙再起。先是蔣介石為“削藩”,囚禁李濟深,後又發生蔣桂戰爭,既而馮玉祥與蔣介石發生軍事衝突,不久,粵桂相繼火並,閻錫山又使計囚禁馮玉祥等等,正可謂:北伐告終戰禍依舊,遺老新貴粉墨登場。(全文完)
後記
作者所理解的曆史演義,該是形象化的曆史。
為了更加詳盡敘述北洋軍閥的興盛和覆滅,以及北伐革命軍北伐戰爭始末,筆者以實為鑒,以史為綱,參照了大量史書、傳記、回憶錄、信函、劄記等,其中主要有:
來心夏主編《北洋軍閥史稿》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綱》
陶菊隱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張同新編著《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史略》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委會《國民革命軍北伐親曆記》
鄒孟賢編著《中國近代軍閥簡史》
黃美真主編《中華民國史事件人物錄》
王永均編寫《中國現代史人物傳》
鄭德榮主編《中國革命史》
文史出版社編《辛亥革命在各地》等等
北洋軍閥時期的史料,可謂浩若煙海,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棟,作者能成此書,皆因史家著書甚豐,僥幸獲益。需要提及的是,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書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傳記,由於篇幅所限,恕不能將史料來源一一列出。
時值辛亥革命百年,承蒙大眾文藝出版社厚愛,再次修訂,並在原有的基礎上,刪繁就簡,注入了新的原素。在此,謹表謝忱。
1997年4月於北京
2010年冬再次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