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59 陳兵華北月滿弓刀 釜底遊魂窮途未路(1 / 3)

【北伐革命篇】 59 陳兵華北月滿弓刀 釜底遊魂窮途未路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由上海回到南京,籌備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並敦促胡漢民、孫科、馮玉祥、閻錫山到寧。

南京的特委會機關,由譚延闓、陳果夫接收。

蔣事實上已經複職。蔣介石此時有意對汪精衛袒護,對胡漢民要求查辦汪一案,故意拖延。胡漢民等人,對汪精衛視同水火,見蔣介石過於誠府,十分反感,自知不能與之共事,拒不參加四中全會,以此要挾其服軟,不想蔣仍我行我素。盛怒之下,胡漢民、孫科、伍朝樞三人,以出國考察為由,來個心靜,遠遊歐洲。

胡漢民等人的突然離去,使得四中全會推遲到2月2日舉行。蔣介石以整理黨務為名,消弱其他派係,把國民黨大權牢牢抓在手裏,設常委九人,暫推五人,餘額等胡漢民等人回來再補。這五人為蔣介石、譚延閩、戴季陶、丁惟汾、於右任,並推舉七十三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蔣介石為軍委主席。

複職後的蔣介石,十分明白,從今若想讓其部下眾心所向,必得有名目。

為了讓地方實力派買帳,蔣介石提出第二次北伐。

時值何應欽已經收複江蘇全境,張宗昌部退回山東。

蔣介石於2月9日在徐州舉行軍事會議,舉行二次北伐誓師大會,將北伐軍改編為四個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總指揮由蔣介石自兼,第二集團軍總指揮為馮玉祥,第三集團軍總指揮為閻錫山,第四集團軍總指揮為李宗仁,北伐軍總司令為蔣介石。

蔣介石轄第一集團軍下屬四個軍團,分別部署在北進的位置上,劉峙為第一軍團總指揮,統轄第一軍,顧祝同第九軍,繆培南第四軍,位於台兒莊、韓莊之線,向棗莊、臨城、兗州之敵進攻;第二軍團總指揮為陳調元,統轄陳焯的第二十六軍,範熙績的第三十七軍,位於台兒莊以東,向沂水之敵進攻前進;第三軍團總指揮為賀耀組,下轄張克瑤三十三軍,賀耀組的四十軍,夏鬥寅的新編二十七軍,駐軍沛縣、豐縣之線,向魚台、濟寧進攻;第四軍團總指揮方振武,統轄阮玄武的三十四軍,鮑剛的四十一軍,馬文德的四十二軍及一個騎兵旅,位於單縣、舊德,向金鄉、濟寧之敵進攻前進。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總參謀長劉驥,下轄孫良誠的第一方麵軍,孫連仲的第二方麵軍,劉鎮華第八方麵軍,鹿鍾麟第九方麵軍,騎兵一軍鄭大章,鐵甲車團劉自珍;閻錫山第三集團軍,總參謀長朱綬光,下轄右路軍徐永昌,左路軍商震及二、三軍聯軍楊愛源,第八軍譚慶林;李宗仁指揮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轄四個軍及一個師,葉琪的十二軍,白崇禧十三軍,魏益三的三十軍,廖磊的三十六軍,劉春榮的第八師,各部若不在編製序列,均由國民政府統一指揮。

對第四集團軍總指揮一職,李宗仁說死說活不就任。

蔣介石心裏十分明白,李宗仁所以如此,是害怕程潛。當初討唐生智時,李宗仁曾舉杯起誓,誓死不擁蔣介石。這一來,李宗仁非但踐言,而且還當上了北伐軍集團軍總指揮,想那程潛心裏哪能平靜。

蔣介石正是利用李宗仁這一點,以李若不就職就停止北伐要挾,逼其“就範”。李宗仁最後給自己找個“顧全大局”的台階,雖說是走馬上任,可具體事項仍是以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為主,李宗仁隻不過擔個總指揮的虛名。

徐州召開的軍事會議,因為馮玉祥和閻錫山都隻派了代表,蔣介石心裏便有些不放心,屈駕來到開封。

其實,此時的馮玉祥對蔣介石還是忠城的。馮為了拉蔣反奉,可謂在所不惜,見到總司令屈尊來到自己處,心裏甚是激動,遂又陪蔣赴鄭州,檢閱了西北軍。然後,馮玉祥自然是手忙腳亂一番款待,兩人談笑風生,酒席間,蔣介石又把青幫那一套本事拿出來,非要與馮玉祥換蘭譜。

馮玉祥會意一笑說:“總司令學識淵博,經曆非凡,我早有此意,隻是覺得有些高攀。”

蔣介石對眼前這位壯漢,並非在意,他所在意的是這位壯漢手下的幾十萬部隊和地盤,便很誠懇說:“煥章為長,小弟有禮了。”

馮玉祥本也是個熱血漢子,受不了這些,連聲應諾。

兩人盟誓結拜,馮玉祥給蔣介石的帖子寫:“結盟真義,是為主義,碎屍萬段,在所不計。敬奉介石如胞弟惠存。”

蔣介石也寫:“安危共仗,甘苦同嚐,海枯石爛,死生不渝。敬奉煥章如胞兄惠存。”

如此說來,兩人可真是親密無間,視同生死。誰又能料到,不到一年,二人就如同水火,胞兄胞弟恨不能將其碎屍萬段,方能解心頭之恨。

蔣介石對閻錫山,卻另有一套。

這時的張作霖,自知北京難保,二月間連續召開幾次軍事會議,以圖保住現有地盤,並尋機反攻。他作出部署,想到北伐軍強勢過人,決定在京漢鐵路和津浦線采取守勢。奉軍因在山西小勝,決計對山西再度急攻。

奉軍以張學良的第三、第四方麵軍協同張作相部攻擊山西,以兩個方麵軍其中一部,分頭部署在京漢線上,對豫北采取守勢,而褚玉璞、孫傳芳、張宗昌三部部署在大名、濟寧、臨沂一帶,多采用防禦戰術。說起來,孫傳芳雖然在龍潭大敗,又被何應欽追擊一陣,可他在魯南、蘇北邊境上大肆招兵,因連年災害,兵禍不斷,當地青壯年也想找個出路,而且當兵又能有飯吃,所以孫部很快將在江北損失的四萬人馬補齊,不久,又得張作霖大批物資裝備,雄心再起,遂命令鄭彥俊第二軍、李寶章第三軍,馬葆珩第一軍等三個軍的兵力,由孫傳芳親自統率,雲集濟寧,向金鄉、魚台推進,與魯軍共守津浦路,拒蔣介石第一集團軍。

張宗昌所部,雖然在安國軍七個方麵軍中數量最多,卻多為雜牌,有些拉來的壯丁,連槍都不會使,漫無係統,甚至各部都不知自己番號,編製一直未能統一,部隊打勝不打敗。比起孫傳芳的部隊,張宗昌部就遜色多了。孫傳芳治軍嚴謹,部隊一直按北洋軍製,軍官也多受過戰術教育,雖為強弩之末,戰鬥力仍不可忽視。

蔣介石四個集團軍具體部署為,第一集團軍沿津浦路北上,攻泰安、濟南、滄州,再直下天津;第二集團軍攻擊京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地區之敵,自新鄉向彰德、大名、順德一帶北上,右與第一集團軍會合,左與第四集團軍聯絡,會攻天津、北京;第三集團軍沿正太路,出娘子關,截斷京漢線,北上與第四集團軍會師北京;第四集團軍沿京漢路,出鄭州、新鄉,向正定、望都集中,直攻保定,合圍北京。

部署得當,蔣介石發表北伐方略,下達總攻擊令。

第一集團軍一、二兩個方麵軍團劉峙、陳調元沿津浦路以東,向兗州迸發,三、四方麵軍團賀耀組、方振武從微山湖以西,向西直插濟寧。賀耀組的進攻路線為迂回徐州,途經沛縣、魚台,再破嘉興,逼迫濟寧;方振武第四軍團出蘇北,由碭山向單縣,正麵攻擊濟寧,與三軍團會師。四軍團方振武所轄三十四軍阮玄武擔任先頭部隊,其目標是金鄉的羊集,第四十七軍高桂滋所部進攻獨山集,而方振武自己親率鮑剛四十一軍作為總預備隊。方振武,字叔平,安徽壽縣人,他本是張宗昌的舊部,後脫離,率部入馮玉祥部。北伐軍整編後,編入蔣介石第一集團軍四方麵軍並任總指揮。此人因在馮部援陝部隊,保存實力,惹得馮部上下對此人打仗藏奸的作風深為不滿。這次率部打頭陣,其目的也是想最先攻入山東,以圖地盤。方所轄三十四軍阮玄武部進入金鄉後,向正麵之敵發起猛攻,雙方接火後,北伐軍小勝。可向前推進不久,孫傳芳即調來兵力,由濟寧、嘉興直奔魚台,衝破沛縣賀耀組所部張克瑤三十三軍防區,兩個師嶽相如、袁家聲先後退下來,緊接著夏寅新編二十七軍也被迫退下來,第三軍團全麵崩潰,有一部分退至隴海線上。方振武的第四方麵軍,由於右翼賀耀組的退卻,完全暴露在孫傳芳部麵前,若孫部突破微山湖,向左迂回,必將全部吃掉方部,而此時,攻打方振武左翼巨野方向的馮玉祥第二集團軍,戰況不詳。

方振武求勝心切,一心想先入山東,攻打濟寧,便與第三十四軍軍長阮玄武商量。

方振武說:“此時情況非常危急,賀耀組全線潰退,若我們再退,即使馮玉祥進軍順利,拿下濟寧也是不可能的。”

阮玄武說:“那怎麼辦?看來為了保證第一集團軍的順利,隻有死守。”

方振武道;“反正不退,退則死,不如死拚一下。我再向馮玉祥求救,告訴部隊要堅持,沒有命令,後退者殺。”

方振武本是軍人出身,遂下了一道死命令。阮玄武得令後,回部隊部署。

說起來,方振武為了搶頭功,實為不管不顧之打法,所幸的是,馮玉祥聞之,急調所部石友三第五軍總預備隊,猛烈攻打,一路不停。石友三打起仗來,有拚命三郎之稱,甚是勇猛,他帶著隊伍,率先打到沛縣,為第一集團軍兩個方麵軍解了燃眉之急。

孫傳芳守駐沛縣的部隊是師長梁鴻恩,綽號梁迷糊,自以為賀耀組部總退卻,勝券穩操,布防鬆懈,當石友三打進沛縣時,他正在熱水池中泡澡,謂之迷糊一點也不過,得知石友三打進來,裹著浴巾出逃,狼狽之極。

石友三打下沛縣,又連占魚台,時河南防務空虛,馮玉祥又急急將其調回河南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