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56 獲知密信武漢分共 敗將失地冤赴黃泉(3 / 3)

幾個人一說,都頗有同感,認為不定什麼時候,王天培的命運就會落在自己身上,便串通一氣,尋機對蔣介石發難。

武漢當局命程潛為東征軍江右軍總指揮,當其部隊開到蕪湖以西時,李宗仁與程潛取得聯係,相約互不敵視,以北伐大舉為重,並暗示向蔣“逼宮”。

時值唐生智發表討蔣通電,電文說:“生智奉中央命令率師討罪。謹將討蔣討共產主義為海內同胞陳之,自北伐以來,蔣中正於南京自立政府,擅開會議,屠殺異己,猥日反共,投降帝國主義,實為後軍閥,使三民主義早成得魚之筌,民主集權,惟見獨裁之製,此長江各省痛苦皆中正所造成。惟共亂之根源,共產黨徒之作亂,皆蔣中正之暗示。”

說起來可笑,唐生智為何把一頂紅帽子扣到蔣介石頭上呢?原來,他也明白,要想把蔣介石放在對立麵上,罪大惡極莫過於“通共”,而要抬高自己,最妙的辦法莫過於反共。於是乎,南京方麵有反蔣者,也就有說辭了,都是反共的,何必要分流呐。

蔣介石本意把李宗仁、白崇禧拉回南京,其目的是對付武漢,可他沒想到,當南京周圍駐滿了桂係部隊,就該有人向他攤牌了。

蔣介石開始動腦筋了,一麵向馮玉祥拍電報說,就他本人來說,非常讚成與武漢合作,共同北伐,黨務糾紛之事,留待四中全會解決,另外他找來白崇禧,讓其部署兵力進攻武漢。

這回蔣介石算盤打錯了,白崇禧說:“如果武漢方麵反對共產黨,那麼我們再回兵打武漢有什麼意義呢?”

一句話,把蔣介石問個愣,他說:“你不打他,他就會來吃掉我們的。”

白崇禧說:“我看現在不如等等。”

白崇禧公開頂撞蔣介石,還是頭一次。蔣又問李宗仁說:“德鄰,那你的意思呢?”

李宗仁說:“健生也有道理。”

蔣介石這才明白事態的嚴重,明白這是桂係的“逼宮”,便氣急敗壞以辭職相威脅。

此舉急壞了吳稚暉、胡漢民等人,他們馬上出麵召開南京會議,討論目前局勢,在會上,力勸蔣介石留任。

白崇禧、何應欽在會上一言不發,李宗仁也隻勉強說了幾句奉承話。

蔣介石見狀,來個先發製人說:“鑒於寧漢雙方的局麵,我要是休息一下,也許對時局有好處。”

蔣介石本以為會有有挽留,不料白崇禧率先表示同意,跟著李宗仁也點頭,李烈鈞亦表示說:“總司令暫時休息一下也好,很多事情比較複雜,我們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寧漢方麵的,而是北伐方麵的。如果總司令暫退下來,也可躲開武漢的鋒芒。”

至此,蔣介石眼看大局已定,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隻好宣布下野。

支持蔣介石的胡漢民、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蔡元培也宣布辭職,先後赴上海。

蔣介石本是十裏洋場磨練出來的,自身有些習氣,為了網羅黨羽,集汙穢於一身,收編的北洋舊部甚多,腐敗墮落之況日甚,軍紀又壞,內部裂痕也不斷加大,反共後取消了部隊的政治部,使軍隊喪失戰鬥力,到處是怨聲載道,下野也是他以退為進的惟一辦法。

8月13日,蔣介石赴上海,白崇禧等同行。在上海,他發表了下野宣言,此是由他新近物色的文膽陳布雷事前擬好,字裏行間,文辭懇切,真假難辨,下野宣言稱:

餘自受命黨國,出師北伐,已茲一年。不顧四周情況,黨國呈分裂之兆。人民窮困,國民之大業,荏苒不見發展。推其原因,實共產黨陰謀所致。然武漢同誌等不查真因,誹謗集餘一人。餘之存在既非黨之利益,故餘毫不躊躇,即刻下野。

共產黨與鮑羅廷危害國民黨,妨害國民革命之陰謀行動,不追枚舉。故餘一向即極力主張驅逐鮑羅廷及與共產黨分離。此次餘所主張,已在武漢實行。且此為國民黨生存之必須條件,已有證明,不勝歡喜。聞武漢同誌不克來京,係因餘在南京之故。餘既為吾黨不惜生命,更何戀此區區地位。惟值此下野之際,為完成北伐與建國二使命起見,謹提下列三條要求,作為最後之希望:

一、武漢同誌速來京,共籌黨國大計;

二、分駐湖南、湖北、江西各地之武裝同誌與津浦沿線軍隊互為呼應,繼續北伐;

三、在兩湖江西地方,徹底實行肅清共產黨。

上列事項被實現時,共產黨之搗亂,軍閥之跋扈,帝國主義之橫行,均將絕跡,全國統一將易於實現。

蔣介石此舉,引得國民黨內部更為複雜。

胡漢民等人本與蔣氏共沉浮,群起聒噪,為蔣喊冤,要求蔣介石盡快複職。

馮玉祥因蔣介石下野,抱怨寧漢雙方,而李、白之桂係,根本調動不了全局,一時間,南京政府陷於癱瘓。馮玉祥為完成北伐大業,主動提議,要寧漢雙方召開二屆四中全會,但遭到親蔣派的胡漢民、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蔡元培五人聯名反對,認為寧漢根本無法合流。此時南京方麵李烈鈞,也感到事態嚴重,態度驟變,要求蔣介石盡快複職。

蔣介石以退為進的賭注算是贏了。可他故作姿態,複電南京方麵說:“中正自愧譾陋,無補時艱,清夜捫心,益滋惶惑,伏懇請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並請重治中正之罪。”

這一來,南京政府為穩定局勢,召開會議,確定了臨時領導體製,會議期間,反蔣同盟變成了擁蔣同盟。

李烈鈞說:“要想讓局勢穩定,隻能請蔣介石、胡漢民複職,沒有別的辦法。”

李宗仁說:“我們也許錯估了形勢,現在白健生在上海任衛戍司令,上海的局勢基本穩定了,武漢的態度也比較明朗,不會作難於寧方,為北伐盡快結束,政局維持現狀,軍事上仍由蔣介石為指揮。”

南京方麵達成三項協議,第一決定從十六日起,每周開中央執監黨部各機關委員聯席會,以決定大計,政務事統歸國民政府辦理,蔣介石的總司令職務由軍事委員會代行;第二要求汪精衛下野;第三派代表分別赴奉化、上海請蔣、胡回南京主持工作。

寧漢鬧成一團時,奉係張作霖認為,蔣介石下野後,南方無人能負起領導地位,時局將會有很大變化,便與楊宇霆主張應乘機調整北方,聯合下野的蔣介石,采取穩紮穩打的戰略。張作霖這番苦心沒有得到孫傳芳的認可。孫認為這是個大好時機,若不乘此爭奪地盤,恐怕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孫傳芳不征得張作霖同意,遂陳兵江北,準備渡江南作戰。直魯聯軍兩路南犯,分別占寶應、滁州,後又連克和縣、含山、六合、揚州、泰興,8月17日,其先頭部隊直抵浦口。

另外,直魯軍段承澤三個師從望江亭、劃子口、大渡河口渡長江,虎視南京附近的棲霞山、龍潭車站。

滬寧交通麵臨斷絕。

孫傳芳對南京的大舉用兵,使得寧方為了擺脫困境,急於同武漢求和。

為了表示同武漢求和誠意,寧方放棄了汪精衛下野的主張,並派胡宗鐸前去武漢,請汪精衛、譚延闓來南京辦公。武漢也做出反應,唐生智停止東進,汪精衛、譚延闓、唐生智、孫科、程潛、顧孟餘在廬山開會,電請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胡宗鐸前去。南京明知這樣一來,武漢此舉,正是以正統地位自居,可為了與漢方合流,也隻得委屈前往。

寧方以李宗仁為代表赴九江。

馮玉祥也派代表劉驥參加會議。

會上決定,武漢政府於9月3日遷往南京,與寧方合並,武漢設政治分會。譚延闓、孫科先期赴寧,部署工作;武漢東征軍,以程潛的第六軍開往南京以西,協助第七軍作戰,第十二軍陳嘉佑師由江西進入安徽;劉興的三十六軍,何鍵的三十五軍向安徽北部出擊,協助寧方肅清津浦線南部之敵。

寧漢算是達成和解,李宗仁乘兵艦前往南京,部署部隊,譚延闓、孫科也隨同前往。

張宗昌看到孫傳芳的戰果不斷擴大,便急急跑回北京,麵陳張作霖,要他不要維持現狀,並以孫傳芳在南方的勝利加以誘惑。張作霖暫時未動兵,是靜觀時局,此時看到一塊塊肥肉落入孫傳芳口中,再也按捺不住,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在北、中、南三方麵同時行動,在河北,威逼閻錫山;在河南,進攻馮玉祥,其津浦路沿線,全權交給孫傳芳,並命孫部奮勇急進。同時,張作霖令渤海艦隊南下,助攻吳淞口。

孫傳芳得令後,率部分部隊由浦口、揚州、江陰三處渡江成功。

此刻,孫傳芳大軍逼迫南京,情況萬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