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50 虎將堅守古城求義 解圍西安觀戰躊躇(3 / 3)

戰事曠日持久,雖然孫良誠部用了最大的勇氣守住陣地,可援兵不到,近處的友軍按兵不動,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多有些不滿。此時劉鎮華部,正調來援軍,準備將孫良誠部驅往渭河以北。情報來源非常可靠,孫良誠得知,敵兵若真如此,國民軍能否守往陣地很難說,再下去,彈藥不說,光是士兵的吃喝也成問題,守下去實在困難,遂生退兵之意,他將各旅指揮官和參謀長召集到指揮部,商量退兵與否。

蘇俄顧問直接說:“總司令不可如此,一旦退兵,將不可收拾,我們已經打到這個份上,況且現在秋雨綿綿,不久,馮總指揮援兵若到來的話,誰來打這個先鋒。”

有一參謀說:“後退不妥,可當前形勢嚴峻啊。”

蘇俄顧問說:“可是城內李、楊二位將軍,其情況比我們更為艱難,若我們一退兵,敵人攻城部隊肯定要利用這一機會,西安城恐難再保。”

孫良誠聽得直點頭,可是蘇俄顧問又想不出什麼切實可行的辦法來。

大家默默瞅著孫良誠,許久,他對眾人道,“後退不該,可形勢逼人,為免全軍覆沒,沒有他途可走。”話畢,孫良誠命參謀起草後撤命令。一會兒,命令寫好,各旅參謀正準備回去執行時,不料,孫良誠突然跺腳大哭起來。眾人上前不知何意,急忙相勸,最後孫良誠聲音哽咽說:“不行,絕對不行,現在馮總司令已經離開五原,正向西安行動,後續友軍也向西安趕來,他們絕不會像方振武和馬鴻逵那樣不仁不義,隻是不知他們何日入陝。李虎臣、楊虎城兩位將軍守城已經幾個月,他們率弟兄困守城中,盼救援之心切,必定超過我們,我們今天一退,必定影響全軍士氣,整個國民軍也將蒙受恥辱,而武漢方麵的北伐革命,也要受到影響。現在是革命的緊要關頭,我不能下命令後退,就是死,也要死在這裏。好吧,你們中若有人想退卻,我也是同意的。這非同一般意義的退卻,而是沒有辦法,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決心以死報國,流盡最後鮮血。”

孫良誠一番話講出來,在場各旅參謀無不動容,決心效仿總司令,誓死報國。一參謀當眾撕掉撤退令。

孫良誠決意死守,再發電報,向馮玉祥報告目前處境,電文中表示同敵人決一死戰。馮玉祥深知孫良誠的英雄氣概,可他隻能命令行軍部隊加快速度,以空言安慰,另外,他為防萬一,電告孫良誠不可接近火線一千米。

這時有從城中逃來一名教師,代表城內民眾,冒死來到孫良誠的指揮部,哭訴城內守軍民眾的苦處。孫良誠聽後,更是難受,但目前也拿不出什麼解決辦法,隻能死守陣地,等待援軍,共同攻城。

援陝部隊在孫良誠又苦撐十餘天後,陸續到達。先期為劉汝明,後為孫連仲,與友軍相見,抱頭痛哭,真是悲喜交加。

劉鎮華得知援陝國民軍大隊已至,慌了手腳。國民軍三路人馬,加緊攻擊。劉汝明部人馬經韋曲、大兆,一直攻打到劉鎮華的總指揮部東十裏鋪。劉鎮華見大勢已去,急向東退去,兵敗如山倒,攻城部隊見總司令東逃,亦四散潰竄。劉鎮華率殘部急往潼關方麵撤去。

國民軍大局已定,各觀望部隊紛紛出兵。孫良誠因為方振武打仗滑頭,十分惱火,決意不讓方的部隊過渭河。為此,孫良誠永不原諒方振武,以至到了後來,馮玉祥為大局著想,可仍沒說服孫良誠。

孫良誠越戰越勇,其先頭部隊,追劉鎮華至潼關外一個小鎮上,才得馮玉祥令班師回來。

西安城內,堅守半年有餘,11月初,楊虎城聽得城西北角有槍炮聲,斷定援軍定是和攻城的部隊接上火了,急中生智,調兩個團,乘夜攻出南門。可守城部隊終因體力不支,被敵人打了回來。李虎臣意欲再攻,楊虎城認為情況不明,還是保持體力為上策。

此時,西北已入初冬,雪又降得早,城中官兵麵臨凍餓,城中初雪後,有許多饑民上街後,倒下就再也起不來了。可官兵守城者,無一動搖。

11月27七日,槍聲大作,敵攻城部隊在援陝的國民軍強大攻擊下,全部潰逃。28日,困守8個月的西安古城,終於解圍,城中軍民歡聲震天。

然而,城池雖得,卻滿目瘡痍,幾個月來,軍民死傷者達四萬餘人,到處是累累白骨。漸漸恢複體力的楊虎城將軍,見戰爭給人民帶來如此災難,心情沉重,含淚寫下詩句:“長安困守餘薪膽,不寐中宵望鬥牛,掃去攙槍出水火,青銅劍血染仇讎。”

後來,為悼死難官兵,西安軍民舉行了大祭。

馮玉祥、於右任率軍民數萬,將古城死難軍民埋於城內東北隅。楊虎城送挽聯稱:“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滿三秦,怨滿三秦。”

馮玉祥於1927年1月26日返抵西安,總指揮部設在“紅城”。

此城舊名為“皇城”,為滿洲防兵駐地,後為督署。於右任入陝後,將此城更名為“紅城”。由此見出西安革命的氣氛之濃

此時,國民黨、閻錫山、唐生智的代表均圍著馮玉祥。馮對閻錫山的代表南桂馨最為熱情,原來他是想讓他回去講些好話,鼓勵閻錫山參加革命。南桂馨回去後,連說馮玉祥赤化了,連城都更名為“紅城”。閻錫山一聽,又做起觀望勢來。

此時,守城功臣楊虎城秘密出走。

於右任知曉後,急急向馮玉祥報告,認為無論如何也要把楊虎城請回來。雖然後來楊在共產黨員史可軒及於右任、馮玉祥、鄧寶珊等多次請求下,方又出山,但出山的條件隻要求以北伐為前提。楊虎城的言行,使得馮玉祥大受感動。楊虎城此舉,無奈為之,他見馮玉祥部入主西安後,以主人自居,大有獨自臥榻之態,心存憂慮。

楊虎城的擔心並非多餘。馮玉祥入西安後,為防閻錫山,同時鞏固自己在陝的地盤,不急於出潼關。馮玉祥雖與國民政府的電報頻有往來,北伐軍克武昌後,曾約定同時進兵,可馮暗中卻裹足不前。

奉軍勢力,已沿京漢路達許昌、郾城,而長江方麵,吳佩孚雖然垮台,可直魯軍及孫傳芳的部隊仍與北伐軍激戰於蘇皖。

馮玉祥的計劃是全軍入陝,然後實施援鄂攻豫,會師中原。

當時的國民軍分為五路,中央軍由馮玉祥親自指揮,孫良誠為前敵指揮,其中約八萬人;右路軍以孫連仲為總司令,率其部二萬餘人,並派馮治安、韓德元兩個旅,由陝南出荊紫關,向鄂豫邊境進發,右路軍特別任務,在於打通陝鄂交通線,聯絡武漢方麵的接給;左路軍徐永昌任總司令,率其全部三軍由陝西過河,假道山西,直驅石家莊;南路軍由從閻錫山那裏脫險而歸的嶽維峻為總司令,率原有的國民軍第二軍五萬餘人,其中包括楊虎城、李虎臣、鄧寶珊部,集中漢中,東向豫西;北路軍以宋哲元為總司令,集中後防部隊於寧夏,東聯綏遠南部待命出發,東驅察哈爾、熱河。

這個作戰計劃,在馮玉祥腦海裏形成後,他並不急於執行。

在當時,實施這個計劃,還是十分困難的,可如果考慮北伐革命軍的利益,部分實施還是可行的。馮玉祥所以不願意如此,還是過多的考慮自己經營多年的西北軍的利益。

於右任對此不滿,他對馮玉祥表示,希望他不要老打著自己的算盤。

後來,盡管國民政府多次表示要馮出兵中原,他仍我行我素。

西北軍統一陝西後,馮玉祥也曾表示對革命的信心,但長期形成的軍閥紛爭思想,並沒有受到觸動,他還是把西北軍看成是自己的軍隊。正是由此,馮玉祥得手西安後,采取了觀望態度。同時,對陝西的工農起來革命,馮玉祥深為不悅,認為地主向農民收租子是天經地義的,怎麼能反抗,對周邊起來的反惡霸、鬥地主的革命運動,更是惱火萬分。西北軍到處拉勞工、派款、派糧,也遭到當地農會的反對,一出麵幹涉,馮玉祥便大罵農會不講理。自己的部隊要求民主化,反對軍閥作風時,馮玉祥更是暴跳如雷,認為這有損於他指揮部隊的權威。

不過,大革命風起雲湧,北伐軍節節勝利,也不斷在鼓舞著馮玉祥,在他駐兵陝西時,北伐軍東路軍遂開始了“肅清長江下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