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44 百裏人傑三方求賢 輝瓚出師打響江西(2 / 3)

孫傳芳說:“這就是不打的用心。江西防務太空虛,難保對方不來個乘虛而入,誰都知道蔣介石是個兩麵三刀之人。我不打是不打,可必須加強防務,才可能讓對方死去偷襲我五省的野心。”

孫傳芳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還讓陳儀盡快回到徐州去,並表示決不調動徐州一兵一卒。陳儀相信孫傳芳的話,臨回徐州時,蔣百裏對其說:“此仗非打不可,不過孫傳芳最終的下場也是走吳佩孚的老路,他若是同革命軍開戰,結果定為可悲。”

陳儀說:“怎麼可能呢?”

蔣百裏說:“他陳兵九江,很顯然是給革命軍示威。蔣介石現在士氣正旺,武昌肯定失陷,到時北伐軍可能把孫傳芳圈在五省之內。這是好的,要是說不好的,他隻能聯奉,其下場更可悲。”

這話最後還真讓蔣百裏給說中了。開始,孫傳芳陣營中陳調元討赤最為激烈,倒是他最先投入革命軍。陳儀投革命軍更是最自然不過了。孫傳芳算是步了吳佩孚的後塵,由反奉到聯奉,甚至更慘,不是聯奉,而是降奉。

陳儀回到徐州後,從報上看到北伐軍與五省聯軍在贛西銅鼓、修水對峙的消息,遂打電報質問孫傳芳,為何與北伐軍擺開大戰的架勢?孫傳芳為了安撫陳儀,嘴裏說著此舉出於防務,還假惺惺讓陳儀介紹與南方政府有關係的人選。

陳儀介紹的人選還沒想好,江西戰幕已經拉開。

孫傳芳雖稱梟雄,但鼠目寸光,對別人的建認,充耳不聞。蔣百裏無論出於何種目的,上了賊船,雖然胸有曠世之才,也隻能落個空歎落花流水罷了。

北伐軍,一舉定湘鄂,軍威大震。孫傳芳急速將蘇、浙、皖各軍集中江西,而此時北伐軍也揮師入贛,雙方一場大戰是不可避免了。

孫傳芳一俟決定與北伐軍開戰,便擺開魚死網破之勢。他以奪取武漢、長沙為目標,其兵力部署完全擺在江西戰場,第一方麵軍以原駐江西部隊編成,鄧如琢為總司令,所轄第一軍為唐福山、張鳳岐部,駐軍樟樹;第二軍為蔣鎮臣、謝文炳部,駐新淦;第三軍一個師由鄧如琢兼顧,在南昌;第四軍為原滇軍楊池生、楊如軒部,駐永豐,兵力共四萬五千餘人。第二方麵軍以鄭俊彥為總司令,由南潯路南段集中,向湘、贛邊境萍鄉進兵,兵力達一萬兩千人。第三方麵軍盧香亭為總司令,駐南潯路中段,其主力約五萬人在德安、塗家鋪、武寧一帶。第四方麵軍總司令為周蔭人,所轄張毅一師、李鳳翔一師,周蔭人自兼兩個旅和一個騎兵團,兵力共約三萬五千人。第五方麵軍總司令為陳調元,所轄有王普、劉鳳圖兩個旅,在武穴、富池口、石灰窯等處,兵力約一萬人。第六方麵軍為顏景崇、馬登瀛部。

孫傳芳在江西部署的總兵力達十五萬餘人。

這些部隊,武器精良,頗有戰鬥力。孫傳芳親自赴贛指揮戰鬥,總指揮部設在九江。

北伐軍兵分三路,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為右翼,由蔣介石直接指揮。其部署為第二軍由贛南沿贛江北進,協同第三軍進兵高安。其中第一軍第二師由銅鼓東進,均以南昌為目標;中路軍由第一軍第一師和第六軍擔任,第六軍軍長程潛指揮,出修水、武寧,直搗德安,以截斷南潯鐵路;第七軍但任右翼,由軍長李宗仁指揮,自鄂城、大冶一線入贛,進兵孫傳芳設在九江的大本營。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在萍鄉峽山口打響江西的第一槍。

北伐軍進駐江西境內後,具體部署為第二軍譚延闓部,第三軍朱培德部首戰贛西,前敵總指揮為朱培德。

第二軍軍長譚延闓,字組庵,湖南茶陵人,其父曾任過陝甘、閩浙和湖廣總督等職。譚延闓少時聰明過人,學業用功,十二歲入府學,連連中科,二十四歲時,為同榜最年少的進士,被授翰林院編修。清末立憲活動時,為湖南立憲派的首腦人物。武昌起義後,譚延闓從革命黨手中奪取了湖南的政權。同盟會改組國民黨時,譚延闓吸收了大批官僚政客,同時自己也加入了國民黨,並任國民黨湖南支部部長。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在國民黨的壓力下,譚延闓宣布獨立,後見到革命轉入低潮,又宣布取消獨立,但袁世凱視譚為異己,任命海軍次長湯薌銘為湖南總督,把他給趕了下來。反對袁世凱稱帝後,孫中山任命程潛為湖南護國軍總司令,程部攻克長沙,趕走了湯薌銘,湘軍舊部趙恒惕又乘機擁譚延闓回湖南。後來,北洋政府任命譚為湖南省省長兼督軍,他逼走了程潛,又一次掌握了湖南政權。北洋政府對譚仍是不放心,任命陸軍次長傅良佐接替他的湖南都督,因不願做空頭省長,辭職到了上海。沒多久,在廣西軍閥陸榮廷的幫助下,湘桂聯軍趕走了傅良佐,譚延闓第三次入湘執政,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後又兼任湘軍總司令。

由於權力的矛盾,譚延闓和程潛及趙恒惕發生衝突,又一次離湘赴上海。1922年,譚延闓投靠孫中山,任廣州大元帥大本營內政部長,取得了孫中山的信任,曾被委任湖南討逆總司令,率部入湘討伐趙恒惕,失敗而歸。這時的譚延闓,手裏已有支萬人以上的部隊,受到孫中山的高度重視,指命為湘軍總司令兼大本營秘書長。

國民政府成立後,四十五歲的譚延闓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山艦事件發生後,汪精衛出國,他又擔任了國民政府代理主席。這次北伐,譚延闓雖兼第二軍軍長,實際上是由副軍長魯滌平代理指揮,他則以國民政府代主席的身份留守廣州,全權處理國民政府的工作。

第二軍入贛,其編製是譚延闓為軍長,副軍長魯滌平,黨代表李富春,參謀長彭新民;下轄四個師,第四師師長張輝瓚,第五師師長謝毅伯,第六師師長譚道源,教導師師長陳嘉佑。改編後的第二軍,全軍官兵有一萬餘人。第二軍進入萍鄉,首戰峽山口,便與孫傳芳部的張鳳岐第九混成旅遭遇。

峽山口距萍鄉約二十華裏,是贛西一個軍事要塞,兩旁是莽莽山阜,叢林密布,中間隻有一條很窄的路,自古以來,湘鄂兩省有事,此處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守敵張鳳岐負隅扼守這個關隘,而此時,由攸縣醴陵退入的唐福山殘部也部署在這條戰線上。陣地經過多年經營,異常堅固。

萍鄉峽山口一戰,對北伐軍進軍江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第二軍遂決定讓第四師張輝瓚打頭陣,第六師為第二線攻擊部隊,第三軍朱培德部為左翼,並肩作戰。

第四師師長張輝瓚、黨代表李六如即以第十團擔任峽山口正麵攻擊,第十一團攻擊峽山口以左地區之敵;第十二團迂回敵後。

戰鬥即將打響的頭一天下午,擔任攻擊部隊的官兵,進入緊張的準備,並趁夜間進入各自的位置。天剛放亮,第十團第一營攻擊峽山口正麵,第二營攻其右側,第三營為預備隊,在第一營的右側後,隨時準備支援第一營。

攻擊開始後,敵人守軍的火力非常猛烈,戰鬥很激烈,官兵們猛衝猛打,第一營營長犧牲後,馬上就由一個排長自告奮勇接替營長指揮。守敵還是把北伐軍一次次壓了下去,就在此時,第十團穿插成功,迂回到敵人後方。這使得張鳳岐感到腹背的威脅。與此同時,共產黨領導的安源煤礦工人和株萍鐵路工人,以各種形式參加了戰鬥。他們組織了五個破壞隊,在萍鄉、蘆溪、宜春之間,破環敵人交通、電訊等軍事設施。

安源的謀礦工人,早在幾年前,就組成了黨支部,他們覺悟高,在中國著名共產黨人劉少奇的鼓動下,與反動勢力做過多次不妥協的鬥爭,因而在北伐打響後,很多基層進步分子,很快組織了自己的工人武裝,拿著土製的火槍和礦廠內的黃色炸藥包,在敵人後方不斷騷擾,弄得敵人不知是真是假。他們在萍鄉公署後麵施放炸藥包,使鎮署起火,擾亂敵人。軍民巧妙的配合,使前敵指揮唐福山嚇得不敢戀戰,先自跑到宜春去了。敵人兩側遭到攻擊,草木皆兵,以為被北伐軍包圍住,雖然頂住了北伐軍的幾次正麵攻擊,但聽說唐福山已退往宜春,張鳳岐也離開陣地,便都往宜春撤退,敵軍潰逃時,埋伏在叢林中的工人又是一陣伏擊。敵守軍哪裏還敢還擊,丟下大批的武器和物資,隻顧逃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