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39 長沙城主保命出逃 二度棄城求援兩廣(3 / 3)

北伐中,鐵軍威猛無比,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先後幾個政治部主任都是共產黨員或是國民黨左派,四軍下轄十、十一、十二、十三共四個師。這支部隊不僅保留了粵軍的精銳,又從黃埔軍校補充了一批具有革命理想和獻身精神的士官,更為重要的是,第四軍共產黨員占有很大比例,在軍中起著模範作用,全軍上下士氣奮發。

這次北伐,軍長李濟深率十一師、十三師留守廣東,副軍長陳可鈺率兩個師和葉挺的獨立團作為前驅。國民革命軍中和百姓們傳誦的鐵軍,實際上就是指第十師和十二師及獨立團。

六月間,吳佩孚和張作霖在天津會晤,確定了直奉聯合共同“討伐”國民革命軍。吳佩孚在中原重新部署兵力,下令北軍宋大霈為第一路司令,協助葉開鑫、餘蔭森擔任正麵作戰;王都慶為第二路軍,擔任右翼臨澧、常德一帶防務;唐福山為第三路軍,仍率謝文炳師但任左翼作戰;以鄂軍夏鬥寅旅加入賀耀組部進入湘西;董政國為第四路軍,率閻日仁、唐之道兩旅為總預備隊。

大戰在即,湖南戰火就要燃起,對此國民政府也有些擔心,湖南之戰將會影響北伐全局,她不僅是北伐目前的主戰場,還是大本營的門戶。在全國“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的呼聲中,國民政府的各政治集團也都對北伐抱有不同的目的,由於吳佩孚氣勢逼人,有些人對此持一種消極的態度。

正是戰火硝煙向國民政府所在地廣州襲來時,蔣介石發出做戰命令。

援湘部隊,作為先頭部隊的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是共產黨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前身是大元帥府大本營鐵甲車隊。葉挺,字希夷,號西平,三十歲,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曾任孫中山警衛營營長,後加入共產黨,不久赴蘇學習。歸國後,第四軍擴充部隊,葉挺與第四軍將領陳銘樞、張發奎均熟,便來到四軍當團長。葉挺身為共產黨員,知道掌握武裝的重要性,提出要當團長就當獨立團團長。軍長李濟深深知葉挺乃一員不可多得的將才,當即委以職務,並指定獨立團駐軍廣東肇慶。獨立團當時武器極差,但葉挺認為武器還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部隊幹部的思想指導上,所有幹部都由他親自挑選。後來成為名將的陳賡、曹淵、盧德銘等人,都是獨立團的基層軍官。由於葉挺練兵有方,獨立團組建後,無論是紀律還是戰術,都為四軍翹首。

獨立團接到援湘先遣隊的任務後,馬上開赴湖南前線。

葉挺團從廣州出發後,指揮有方,打垮了敵軍謝文炳部的四個團,唐福山部的兩個團,勢如破竹,不久占領了湖南的攸縣,逼進衡陽。葉開鑫部紛紛潰敗,退守湖南中部的泅汾、醴陵,等待吳佩孚的援軍。獨立團這樣迅速挺進,使得北伐將士士氣大增。葉挺的迅速插入,粉碎了吳佩孚想切斷唐生智八軍與國民政府的聯絡企圖,挽救了湖南戰局,使唐生智置死地而後生,也為不久進攻長沙打下了基礎。

葉挺團旗開得勝,顯出北伐意義所在,沿途更是軍民大力支持。葉挺的勝利,實際上不僅是打碎了吳佩孚和張作霖在湖南戰場上的意圖,還給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打了一針強心劑。湖南的局部勝利,使蔣介石看到軍閥們的虛弱之處。

北伐的先頭部隊取得小勝後,蔣介石遂下定決心北伐。

懂得戰術的蔣介石其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像真正的食肉動物那樣,不是輕易出手,而是在旁邊悄悄觀察對方的弱點,隻要找到這個弱點,馬上就以迅雷掩耳之勢撲上去。所以,當葉挺在湖南戰場乘勝前進時,蔣介石不僅僅把目光投向北部的軍閥,實際也暗防著身邊的共產黨人。

不管怎麼說,共產黨為了北伐大舉,還是“忍氣吞聲”同蔣介石積極合作的。這也和當時的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從蘇聯帶回斯大林的意見有一定的關係。斯大林主張中國共產黨應該繼續留在國民黨內。

鮑羅廷還發揮了這個意見,他對陳獨秀說:“現在廣東的局勢不是很好,為了不發生右派的反革命政變,我們就要團結蔣介石。”

共產黨內也有一部同誌認為還是退出國民黨的好。陳獨秀在這個問題上,並不支持鮑羅廷。當有的共產黨提出要退出國民黨時,鮑羅廷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要征求國民黨左派的意見。我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隻有成立一個革命的獨裁。現在國民黨中還沒有一個人能像蔣介石那樣有力量有決心打擊右派的陰謀。我們不得不對蔣介石作最大的讓步,承認他自中山艦以來取得的權力,不要反對他‘黨務整理案’,應該支持他盡快進行北伐,將來北伐的發展,形勢就會對我們有利。”

對鮑羅廷的話,陳獨秀雖有自己看法,但他的反對顯得非常軟弱。同時,陳獨秀在致蔣介石的一封信中,明顯受到某種束縛,那位一向以文風潑辣、富有戰鬥力的評論家,把那封信寫得非常軟弱,就好似對一個賊喊捉賊的人,自己沒有證據,而又極力解釋自己不是賊,連蔣介石看過後,也不認為這封信是出自陳獨秀之手。

蔣介石信誓旦旦說:“仲甫怎麼寫出這等嚕蘇文字,和我打起筆墨官司來,我再次聲明,我的一切行為都不是對共產黨團體的。”這些話,他是在“黨務整理案”後講出來的。

實際上,蔣介石隻是認為現在公開反共時機不到。陳獨秀和蔣介石兩人,前者是不善於政治鬥爭的書生;後者是把政治看作權謀之術。曆史就是這樣把兩個品格不同的人,放在政治鬥爭的激流中。

最終,陳獨秀還是要求退出國民黨,但是這個提案沒有得到共產國際的通過。

蔣介石此時倒是充分利用北伐這麵“大旗”支撐目前的“和平”局麵。

1926.年6月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次日,國民政府特任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日,葉挺獨立團由攸縣深入,與唐生智第八軍和李宗仁援湘第七軍驅敵於漣水北岸,基本穩定了湖南的局勢。

此刻,北伐戰爭在大幕正式拉開。

蔣介石為此也是煞費苦心,他用人甚是猜忌,故而在戰局上常有偏頗。這就不能不提一提北伐真正的謀士,國民革命軍總顧問,來自蘇聯的加倫將軍。加倫是蘇聯將軍瓦西裏·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在中國的化名。加倫是應孫中山的請求,來華擔任廣東革命政府的首席軍事顧問,以接替在中國犧牲的另一位蘇聯將軍巴甫洛夫。加倫來到廣州後,仔細研究了廣東革命政府的軍事力量,同時也深入探討了與革命作對的各軍閥的兵力。當孫中山提出二次北伐時,加倫以他特有的警覺指出:“隻有在後方十分鞏固和鄰省對北伐有信心的情況下,北伐才可能奏效。現在這些條件一個也不具備。”所以,加倫對孫中山說,隻有把陳炯明及反動的勢力從廣東消滅,才可能談論北伐。後來,加倫和他的參謀們,一起製定了《今後南方工作展望或曰1926年國民黨軍事規劃》的報告,同時也製定了北伐進攻的一些方案。這個方案分析了中國國內的政治、軍事,以及列強對北伐可能采取的行動,可謂事無巨細。

以加倫的藍圖為範本,手握重權的蔣介石和李濟深等人也曾製定出一個北伐計劃,哪想到加倫看過,一直沒有作聲。蔣介石剛愎自用,又自恃懂軍事,一向同蘇聯顧問相處不好,可他卻同加倫關係很好。加倫雖然是個布爾什維克,骨子裏更是一位軍事家,對國共兩黨的政治鬥爭,一向不表態,就是非得表態時,他也是遷就蔣介石。這也是蔣介石信任他的一個原因,再有就是加倫非凡的軍事天才,蔣嘴裏不說,心裏卻是十分佩服。

加倫看過蔣介石、李濟深等的北伐計劃,沒有言聲,是因為他看出了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