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26 再圖地盤請兵江浙 戰敗棄滬逃遁東瀛(2 / 3)

曹錕這樣做,以為得計,實際加速了直係的分裂,給各地軍閥造成一個割據的借口。

江浙之戰,齊燮元正是以巡閱使的名義,力求達到吞並浙江,意圖在直係中和吳佩孚抗衡。雖然齊燮元、馮玉祥和王承斌對吳佩孚的態度是一致的,都十分看不慣他以直係老大自居,問題一旦牽扯到自己的地盤,馬上就能相互交惡。

九月間,坐陣南京的齊燮元聯合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四省和直係有關的部隊,兵分四路,第一路由宮邦鐸、馬玉仁攻打上海;第二路由陳調元駐守宜興;第三路由王普攻廣德。以上二路,齊燮元自任總司令,第四路攻打仙霞嶺,孫傳芳任司令。

部隊約有八萬餘人,對江浙形成合圍之勢,來勢凶猛。

浙江軍閥盧永祥經過一段時間的整編,也拉開陣勢,以浙滬和從福建退到浙江的軍隊組成聯軍,分三路攻守,由盧永祥任總司令,第一路軍何豐林、臧致平守上海;第二路軍以陳樂山、楊化昭攻長興;第三路軍以張載揚、潘化山守江山。盧永祥這三路軍原有人馬八萬餘人,後收入臧致平、楊化昭部一萬餘人,從兵力上來看,盧永祥是占優勢。

可因為他以守為主,孤軍作戰,沒有後援,且三麵受敵,前景不妙。吳佩孚雖然沒加入齊燮元的計劃,但他地處河南,對盧永祥部可攻可守,又能接應孫傳芳部。張作霖來電雖然表示“誓同生死”,但鞭長莫及,更重要一點是奉係處於觀望,如盧永祥打勝了,奉係可出兵接應,擴張自己的地盤,如打敗了,原地不動,無兵可損。孫中山雖然揮師北伐,也隻是部分牽製,無法解救江浙大局,其手段更多也是利用軍閥派係矛盾,達到真正的共和目的。這些,盧永祥從開始就考慮到,江浙開戰時,他還是比較謹慎,不輕易深入。

9月3日清晨,盧永祥在大本營得報,說是戰局進展順利,聯軍在黃渡和瀏河一帶打敗齊燮元部,並擴大了戰果,追擊敵人四十公裏。盧永祥不敢輕舉妄動,急下令留守黃渡,修築工事,犒勞官兵。盧永祥一方麵加緊部署,一方麵請求奉張從海路增援。盧永祥雖然也振奮一時,不料第二路軍陳樂山繞道太湖以西,以圖宜興,不想和陳調元的部隊打響,蘇軍且早有準備。

陳樂山的失利,對盧永祥是一個不祥的預兆,他本打算以第二路軍擊齊燮元之背,那樣不僅能撕開一個口子,還能解決部隊的給養。這個計劃失敗後,盧永祥開始以守為攻,加緊了對齊燮元的攻勢。正在這時,閩邊失利,孫傳芳部將孟昭月,打下仙霞嶺,進而攻占江山,對杭州形成威脅。

盧永祥大為震驚,決定將總司令部移駐龍華,並在浙江省署召開緊急會議。在會上,盧永祥說:“各位,局勢嚴峻,我為了討伐逆賊曹錕,誓與其戰鬥到底。希望各位也能保持鎮靜,扭轉戰局。齊燮元附逆,聯並四省,欲霸江南,決不能讓他們得逞。我現在任命警務處長夏超代理省長職務。另望各位以國民利益為己任,保住浙江,保住上海。”

次日,盧永祥發布“移滬督戰”的電文,以求各界的支持。江浙之戰,心明眼亮的人都明白,那不過是軍閥混戰,無論誰勝誰敗,對老百姓都不會有一點好處。所以,除了南方的孫中山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表示支持外,大多是對直係無關疼癢的指責。北京政府聽從齊燮元的密電,明確任命夏超為浙江省省長,以示安撫,實是對盧永祥的徹底打擊。同時,曹錕又任命齊燮元兼淞滬護軍使。

孫傳芳部入杭州後,又回頭赴嘉興會同陳調元,攻下青浦、嘉定、鬆江等地,直抵龍華。

盧永祥見大勢已去,又眼見夏超反水,心裏老是疑神疑鬼,害怕部下謀反,遂急忙通電下野,偕同何豐林等人,趁夜乘上外國輪船,逃往日本。

此時成了驚弓之鳥的盧永祥,逃上船後,卻對何豐林大發感慨說:“昏君無道,讓咱們當軍人的,整日槍不離手,你聽聽,那齊燮元的炮聲隱隱可聞,由此見出,上海百姓又要倒楣了。”

何豐林投其所好說:“盧帥生性秉直,一生以民為本,這次齊燮元逆賊得誌,我想也是暫時的,希望盧帥不要過於悲切,能逃得出來,總是不幸中的萬幸。來日方長吧。”

盧永祥說:“張作霖大帥已經和吳佩孚翻臉,我看直係的日子也不好過。齊燮元和孫傳芳,坐山觀虎鬥,你想想,這次張作霖可是有備而來,曹錕除了吃喝玩樂,不理政事,他的軍師吳佩孚縱有天大的本事,又能支持多久。”

何豐林說:“在咱們離開上海,通電下台時,小扇子軍師徐樹錚找到我,要推我為聯軍總司令,他當副司令。我沒有應允,我說我誓同盧帥同生死,他下台我也下台,他擺出很多有利條件,認為上海能保住。看樣子他自己要當這個總司令了。”

盧永祥說:“徐樹錚真是個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家夥,莫說他也是自投羅網,就是打贏了,他也不會得到好下場的。”

兩人一唱一和,多是怨恨多事之秋,自我安慰一番,作為軍閥,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盧永祥,字子嘉,山東濟陽人,在山海關隨營武備學堂畢業後,留校當教官,後從袁世凱編練新軍,遷至標統。武昌起義後,與張紹曾、藍天蔚聯名電奏清廷速開國會,選舉責任內閣。袁世凱當政,任命盧永祥為中將,調任上海。張勳複辟,溥儀委任江蘇提督,盧永祥堅辭不受。他這次與齊燮元為代表的直係開戰,可謂慘敗而逃。實際上,盧永祥到日本沒多久,奉係就扭轉了戰局。馮玉祥北京政變後,盧永祥和何豐林又迫不及待地回來了。

一直受到通緝的徐樹錚,以為江浙之戰能給他帶來好運氣,不想失去這個時機。徐樹錚聽說盧永祥下台後,正如何豐林所言,他找到何讓其頂盧永祥的位置。何豐林沒有接受徐樹錚的請求,惹得徐樹錚甚為不滿,便自任聯軍總司令,推陳樂山為副總司令。

陳樂山對徐樹錚說:“又錚,你也不睜開眼看看,都到什麼地步了,還讓我當這個送死的官,孫傳芳和陳調元馬上就要打到龍華了,我能這樣抗著就已經不錯了。這個副總司令之職,在下不能從命。”

徐樹錚說:“你放遠些看,張作霖動用二十多萬軍隊,對曹錕和吳佩孚宣戰,再觀直係戰線太長,他們顧不過來,隻要咱們能保住上海,等到奉軍在中原控製局麵,齊燮元就得坐下來同咱們講和,那時主動權就在咱們手裏了。上海一失,皖係還剩下什麼?換一種說法,若是上海保住,江浙局勢馬上就能扭轉,全盤棋就活了。這個副總司令你說什麼也得就任。”

陳樂山見徐樹錚如此強硬,也知道這家夥的為人,必要時會拔出槍來的,所以來個幹脆回避。徐樹錚一看,也沒有辦法,隻好單獨跑到麥根路一帶,拉起為數可憐的殘兵敗將,建起了最後一道防線。

這些殘兵敗將,眼見大帥盧永祥逃走,這裏又跑出個徐樹錚讓他們送命,哪裏還有半點戰鬥力,沒等徐樹錚這個聯軍總司令發號施令,軍隊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徐樹錚眼睜睜看著大勢去矣,不由想起保命,急急逃到租界,一到那裏便被巡捕房捕去。

對徐樹錚這樣知名的政客,巡捕房秉承上司意圖,直接把他押上開往英國的輪船,迫他出國。列強支持直係,可也有不放心的地方,把徐樹錚放回英國,也不過是為了自己將來在華的利益上留下一個伏筆。孫中山聽說後,通電抗議外交使團,認為他們這是幹涉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