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團聯防總部改組,受省長的節製,其章程須由省長核準;
四、商店即日開業,軍隊同時解禁,調省各軍一律開回原防;
五、商團領械時報效軍費五十萬元。
以上條件,同商團負責人與調解人共同簽字,孫中山予以批準。
次日,全市商店複業。陳廉伯,企圖推翻國民政府,最終卻以一紙所謂擁護大元帥的空文,重又回到廣州,而把那些用來顛覆當局的槍支拿走隻用了五十萬元。這種妥協,為後來商團反叛,埋下了契機。陳廉伯雖然通電表示擁護政府,但通電中毫無悔改之心,聲言自’已是為了廣州城商家的利益。由此,當局扣壓的軍械也沒有還給商團。商人利用這個問題,開始攻擊政府沒有信用,並又醞釀第二次全麵罷市。而此時,孫中山的心思完全在北方,對廣州城發生的事,真有些如芒在背,他一心想擴大革命戰果,利用張作霖和吳佩孚之間的矛盾,加快北伐的步子。
最終,孫中山為能緩和廣州的局勢,撤銷了對陳廉伯的通緝令,但是考慮到槍械的問題,恐被野心家所利用,明令商團必須拿錢才能從當局手中拿回。可是商團以為孫中山軟弱,堅持一次性拿回槍械。就這樣,又開始了示威,並決定在雙十節那日起,全麵罷市,直到政府投降。
此時由於東江聯軍調往北江,準備北伐,陳炯明便從惠州一路無阻地進入了石龍。城內的商團分子,以為孫中山調兵出城,是要放棄廣州,以為機會已到。
10月10日那天,所有西關各街的閘門一律鎖關,僅留單人通過的縫隙。而當天的工農群眾和學生五千餘人舉行國慶遊行通過太平路時,商團軍千餘人,公然向遊行群眾開槍射擊,潛伏在街旁的商團也向赤手空拳的人們夾擊,一時間,血染太平路,死傷幾十人。血案發生後,胡漢民派人到商團總部協商,讓他們遵守協約,不要亂來。說來說去,胡漢民竟然答應商團的要求,以商團二十萬塊錢的價格,又發還給商團三千餘支武器。這一來,助長了商團反氣焰,他們把槍拿到手後,又反說本來武器就是商團的,並以返還的武器不足一半為由,拒絕恢複開市。更有甚者,商團在一些頑固分子的帶領下,上街巡視,勸說已經開業的商家繼續罷市,並提出許多條件,有些條件純屬無理取鬧,比如“廢除苛捐雜稅、造幣廠改為商辦、以商團代替警察”,並要求孫中山下台,到處張貼布告。廣州城也是謠言四起,說什麼陳炯明就要打回來了,要和孫中山算總賬。一時外省、縣商團、鄉團、土紳等也都紛紛亮相,巴不得在陳炯明打廣州城時分得一杯羹,他們自帶武器,加入了廣州商團,準備投入戰鬥。
孫中山接到這些情報,一時也有些拿不準,因為此時他正要圖大業,認為廣州處於邊陲,對北伐可能起不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度要放棄廣州,而移師肇慶。此時的孫中山,為了北伐大計,已經離粵在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並為此舉行非常會議。
會上,智慧過人的汪精衛首先發言,他說:“總理這樣放棄廣州,實為下策,廣州雖然非戰略要地,但所處的地位是全國任何省市都不能比擬的。如果丟了廣州,無疑等於失去全國。”
趕來旁聽的許崇智,也不同意放棄廣州,並決心保衛廣州的勝利成果。與會者多數都不讚成放棄廣州,孫中山最後采納了多數人的建議,下令將許崇智粵軍及吳鐵城的警衛隊從東江調回廣州,北伐的具體部署稍暫緩,並命永豐艦開到省河加強廣州市的警戒。
廣州領事團一看國民政府要動真格的,又開始叫囂,揚言要派水兵登陸進行武裝調停。胡漢民對領事團的事感到棘手,孫中山卻電告他說:“中國的事,要中國人自己來辦,這回就讓這些洋人見識見識,我孫中山誓與廣州城同在。如洋人先發製人,對革命軍開槍,那你就毫不留情地消滅他們,一點也不要手軟。”
從14日起,胡漢民下令解散一切商團集會。
孫中山離粵後,把留守廣州代行“帥務”的職責交給了胡漢民。
從開始,胡漢民步步退讓,最終得了個這樣的結局。胡漢民得到孫中山在韶關發給他的電報後,心裏有了底。許崇智和吳鐵城的聯軍,星夜兼程,回師廣州平叛。
10月15日清晨,政府軍分五路向商團發起了總攻擊。黃埔軍校的師生,也加入了聯軍。蔣介石將他們分成戰鬥小組,各自為戰,由於廣州城的老百姓非常擁護孫中山,對那些軍閥們深惡痛絕,加之對這些不法奸商的痛恨,自覺地持槍械參加戰鬥。黃埔軍校的學員們,此時正好當上了見習指揮官。這些初浴戰火的學員們,利用手中的武器,第一次享受到作為軍人的榮譽,他們浴血奮戰,很快在聯軍的協助下,摧毀了商團的街壘防線。聯軍越戰越勇,商團們本都是些唯利是圖的小人,個個貪生怕死。
廣州的領事團,一看事情不妙,哪裏還管這些商團,紛紛躲在租界內,觀看時局。
西關很快被聯軍占領,緊接著,駐防佛山的政府軍又包圍了佛山商團的駐地,很幹淨解決了商團的反叛。
這次平叛商團,不僅使廣東革命大本營轉危為安,重要的是從此穩固了革命根據地,同時也使革命軍人認識到了武裝的重要性,尤其是黃埔軍校的學員們,他們在未來的北伐中承擔了國民革命、打倒軍閥的使命,而這次平叛商團,對這些年輕的軍人來說,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練兵”。
廣東的局勢穩定了,可軍閥們存在一天,戰爭的陰影就永遠不會消失。對北伐矢誌不懈的孫中山,看到江浙戰爭爆發,直奉對峙的局麵,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應該抓住這一有利條件,督師北伐,為國民政府在兩廣打開一個新局麵。
直奉再戰,江浙不和,時局陡然生變。
變故並非偶然,從浙督盧永祥通電不承認曹錕賄選總統時起,各路反直的議員,麇集於杭州、上海、浙、蘇一帶。這裏就成了反直的大聯盟,而且孫中山暗中聯係盧永祥、張作霖、段祺瑞,形成一個三角同盟,以對付強大的直係。曹錕和吳佩孚,也日日夜夜想方設法拔掉盧永祥這個“環節”,直係除在北方以重兵防範張作霖入關以外,在南方則派孫傳芳進入福建,再由孫傳芳勾結陳炯明來逼迫孫中山就範,然後再從閩、贛、皖形成網勢,將盧永祥一口吃掉。曹錕政府為謀廣東,任命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
廣東革命大本營無法深入,而福建督軍周蔭人也難容孫傳芳。這樣一來,孫傳芳也隻能亟求向浙江擴張勢力。浙督盧永祥就坐不住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