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 20 小人得旨狐駕虎威 行長受賄引發內訌
黎元洪進京就職,又產生出讓他和直係還算滿意的內閣,便著手行使政令,不覺中就有些得意起來,雖然南方的孫中山發表宣言,不承認北京這個非法政府,廣東的非常國會還作出決議,要把他明正典刑。非常國會主席林森開列黎元洪三大罪狀:第一是毀法,解散國會;第二是叛國,徇張勳請,將民國大權獻給宣統;第三是辱國,臨難逃入日使館,失總統資格。
各地的護法團體也通電,聲明北京現無政府,所有交涉應由廣州辦理。
黎元洪自然戀棧,匆匆組閣,也使些政治手段,先是下令撤銷孫中山的通緝令,又電邀其北上共商國事,還先打算讓伍廷芳當國務總理。這樣可以緩和南北的對峙,也能迷惑一些護法團體。黎元洪這的舉動,沒能打動南方派,其邀請均被南方拒絕,無一人北上。這樣一來,黎元洪來不及動作,吳佩孚卻以給大總統道賀為名,推薦自己的秘書孫丹林為政府秘書長,代替原來秘書長饒漢祥。黎元洪明知這是吳給自己安了一個眼線,很不情願。
吳佩孚倒也痛快,對他說:“宋卿,你的情況並不是很好,保定的老帥也在看著,我不用說你也明白,他是什麼意思。”
黎元洪當然知道,駐保定的曹錕,早就對大總統一職垂涎三尺,但自充不知地說:“你是指曹仲珊吧。他能有什麼意思?我這個大總統是你們請出來的,難道還能來個垂簾聽政不成。”
吳佩孚幹脆將話挑明,不慌不忙說:“保定成了曹帥的大本營了,可是洛陽卻是我的大本營,你還是多想想,哪個更重要。我還是把話明說了,洛陽是我的根據地,也是主宰中原的跳板,自古道,遠交近攻。這些話點到為止,再說下去,就沒意思了。”
黎元洪見吳佩孚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不管他出於什麼目的,可見他現在對曹錕已存二心,便當即表示,收下孫丹林,讓他頂替饒漢祥為政府秘書長。吳佩孚很滿意回到洛陽去了。
黎元洪的幕僚們聽說要由孫丹林替換饒漢祥,立刻嘩然。饒漢祥本是黎元洪的親信,見他對吳佩孚如此退讓,找到黎元洪,對他說:“這個秘書長對我是無所謂的,可大總統若對吳佩孚一味遷就,恐怕將來不好收場。”
黎元洪是個沒有太多主見的人,想到饒漢祥的好處,再一思忖吳佩孚確實有些過分,但已經答應的事,不好推托,便說:“我也是為難,你就委屈一下吧。這樣做並不是像你所說的我怕吳佩孚。這個大總統既然當了,就得平衡各方麵的勢力,你想,吳佩孚把他的親信硬給塞進政府,曹錕要是知道,肯定要生氣,他們交惡,對我就有利,對和平也有利。”
饒漢祥說:“有些話可能講得重一些,我認為總統的想法過於天真,吳佩孚和曹錕或早或晚都會翻臉的,非但對和平沒有利,反而還會挑起一場更大的戰事。你細想想,若是讓孫丹林當秘書長,政府還有什麼秘密可言,凡是在你案頭的文件,吳佩孚那裏都有,這個總統還有什麼意思,還能行使什麼政令?”
黎元洪對饒漢祥這些刺耳的話當然不愛聽,冷言熱語把饒漢祥給打發了,但他沒想到的是,周圍的擁戴者,本來對吳佩孚的野心就不滿,也由此對黎元洪發起了非難。黎元洪一看惹了眾怒,不得不棄孫丹林,繼續用饒漢祥。孫丹林跟吳佩孚多年,對其是言聽計從。這次從洛陽來京,吳佩孚早把自己的打算暗示給他,指望著他能在政府內立住腳。孫丹林也認為吳佩孚給了他一個青雲直上的好機會,前程自不必言。可他沒想到,本是安排好的事,總理顏惠慶突然告訴他,秘書長還由饒漢祥任。怒火衝天的孫丹林本要發脾氣,可小人有小人的章法,想到若是大喊大叫,反而會讓這些人瞧不起,便換了一副腔調說:“沒關係,這次我本也不想來的,倒是子玉將軍非要如此,說黎宋卿本是子玉將軍的好朋友,看來此事並不像子玉將軍所說的。我還是回去,把這些事跟將軍說說。”.
話到這兒,孫丹林臉子一耷,就要隨從訂票回洛陽。這一手還真把顏惠慶震住了,他真回到洛陽挑唆吳佩孚,北京定會亂上加亂!顏惠慶急忙會同閣員高恩洪找到黎元洪,幾個人想來想去,又一番商量,最後決定命其任內務部次長,不許回洛陽,免得節外生枝。
吳佩孚的眼線安置好了,可現有的內閣不過是個空架子,多數閣員不就任,就連通電祝賀黎元洪就任總統的吳佩孚也堅決辭去陸軍總長的職務,弄得黎元洪哭笑不得。吳佩孚這樣做,有他的打算,因黎元洪力主裁兵廢督,而吳佩孚正好相反,若就任陸軍總長,自己反而被動。各省督軍也是見機行事。黎元洪還試圖委派省長,來達到廢督的目的,可是由他委任的直、鄂、豫、陝各省的省長,不是沒有到職,就是和當地督軍混到一起,各地的省長,不是由督軍兼任,就是軍閥們的傀儡。
黎元洪想做名副其實的總統,可直係軍閥把每一步都設計好了。
內閣總理顏惠慶的日子更不好過,支撐著這個殘缺不全的內閣,大小軍閥依然如故,政令無法實施,兵變不斷發生,各地軍閥搜刮的稅務,全部都開支在當地,使得北京政府財政日益艱難。顏惠慶原想以京漢等四鐵路作抵押,向英、美、法、日四國銀行借款,先度過這段日子,可這個計劃遭到失敗,內閣實在無法維持,於是向黎元洪提出在八月一日前辭職。
日子就這麼捱,到了八月,黎元洪找不到適當的人選,隻能讓司法總長王寵惠代理。
北京政府的黎元洪也看到,現在廣東以孫中山為首的進步力量正在壯大,蘇俄也把手伸了過來,陳炯明是成不了氣候的,他最終下場也好不了。由此,黎元洪一直想請南方有影響的人來京出麵組閣,伍廷芳已經已經去世,於是又想起了南方名流唐紹儀。
這個想法一產生,黎元洪便命金永炎到洛陽和保定征求吳佩孚和曹錕的意見,兩個軍閥當麵都表示絕不幹涉內閣,可是又都提出自己的“希望”。曹錕提出以高淩霨為交通總長、汪士元為財政總長、張紹曾為陸軍總長,其餘閣員由黎元洪自己定,可吳佩孚卻想讓自己的親信高恩洪留任,並電請曹錕將高淩霨調為財政總長,汪士元另委他任。曹錕同意了吳佩孚的請求。
黎元洪見曹錕和吳佩孚同意唐紹儀組閣,心中大喜,馬上正式發表唐紹儀組閣令,因為唐紹儀還在南方,在就任之前仍由王寵惠代理。閣員如下:外交顧維鈞、內務田文烈、財政高淩霸、陸軍張紹曾、海軍李鼎新、司法張耀曾、教育王寵惠、農商盧信、交通高恩洪。閣員名單一公布,吳佩孚的親信孫丹林,一聽沒讓他任內務總長,當著田文烈的麵,大罵黎元洪,沒想到,他這一鬧,倒把田文烈給嚇住了,說什麼也不敢去就職,最終隻能讓孫丹林代理。實際上,這個內閣把曹錕和吳佩孚的親信全部網羅進來。唐紹儀已經答應進京組閣,先派盧信過來,他也深知北京政府為直係所主宰,事情不會像黎元洪想的那樣簡單,便把盧信推進進內閣,以探虛實。
唐紹儀得到盧信所報,認為現政府還算平靜,便迫不及待輕裝北抵天津,準備正式就職。在北京,王寵惠在公府舉行政治宴會,大家頻頻敬酒,追昔撫今。孫丹林麵露奸笑,大家不解,問其原由,他說:“諸位不知為何高興?我這裏有兩封電報,是子玉將軍打來的,不妨一閱。”
大家不明真相,難道又有變故不成?
吳佩孚在電文中說:“金永炎來商量組閣的事時,我對唐紹儀是不讚成的,按目前的形勢,最好維持現狀。如果顏惠慶不願意繼任,以王寵惠也好,高淩霨的交通總長不動,張紹曾為陸軍次長,這些建議請總統斟酌。張耀曾均屬政學係,與川、滇、粵向來有惡感,不該入閣。”
吳佩孚在另封電報中又說:“接到公府的電報,才知已經將唐紹儀組閣的消息發了出去。唐紹儀當年在上海期間,世間嘖有煩言;張耀曾入閣,妨礙川、滇、粵統一;盧信乃為一交易所的詐財流氓,均不可入閣。金永炎來,言之再三,不想他回京後將此發表,顯然是別有用心,既然如此,何必假惺惺跑到洛陽來?想議員諸公應以大局為念,不能輕易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