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9 軍人政治前景式微 北洋新丁迂回霸業(3 / 3)

好像所有人都不願當官?倒也不是,這些人都知道段祺瑞剛愎自用,誰若取代他,必遭忌恨,況且現在他還有自己的勢力。國會因為“公民團”的事,北洋派的直係軍閥第一次與皖係軍閥產生了矛盾。段祺瑞的光杆內閣,導致了國會拒不議事的局麵,可被段祺瑞召到北京開會的督軍團,倒忙乎開了,大有取而代之的意圖。正在此時,五月十八日的英文報紙刊出段祺瑞與日本簽約,借了一億元,以二千萬作日本代中國改組軍械廠用,八千萬元作訓練一批特別新軍之用,中國允將上海、漢陽、鞏縣三處軍械廠交與日本。很多議員原不知有此事,消息一出來,輿論嘩然。段祺瑞內閣再次受到打擊,最後一個閣員教育總長範源廉也提出辭職。這下給段祺瑞刺激可不小,顧不得以前罵王士珍落井投石的話,曉得破屋將傾,便請王士珍出麵重組內閣。

段祺瑞說:“無計前嫌,現在應以國家利益為重,隻有兄出麵最合適不過了。”

王士珍說:“走到這步了,我看還是走下去。以你的能力,又有何難?”

兩人話藏玄機,都不提難處,好像把好差事留給對方似的。段祺瑞感到前途無望,又不願輕易放下好不容易謀到手的位置,最不濟,他也想讓北洋派的人來擔綱,遂又使張國淦去天津,請徐世昌出來。可徐世昌說什麼也不給自己招事,故拒之。段祺瑞最後也隻能拉下臉,再請張國淦到公府找黎元洪,讓他自己物色人選。段祺瑞真意不過是探聽虛實。黎元洪卻以為段祺瑞有辭職之意,故意對督軍團的人說:“國會是想免了段祺瑞的,諸位督軍要解散國會,是萬萬不能的,元洪頭可斷,但不做專製的君主。我看政局如此之僵,段芝泉支撐艱難,何妨趁此稍事休息,將來再謀大用呢。”

這話傳到段祺瑞的耳裏,簡直把他氣炸了,又要回天津。眾督軍好生勸阻,段祺瑞才作罷。這些督軍實際也沒什麼頭腦,他們附和段祺瑞的說法,一味張羅修改憲法,不過是個理由。走到這步,段祺瑞想來想去,還是得自己想辦法組閣,最要緊的是趕快把辭職的閣員補齊。一開始他打算用北洋派,後經總統府秘書張國淦勸說,又改變人選,交給黎元洪新閣員的名單,無一段派人物,其中還有黎元洪三個湖北同鄉。黎元洪接到段祺瑞新閣員名單時,早已經擬好罷免他的命令。

黎元洪決心已下,認為現在是倒段最佳時機,急召伍廷芳和王士珍入府,將免段祺瑞國務總理的命令給王士珍過目,由伍廷芳代總理,張士鈺代陸軍總長,王士珍為京、津一帶總司令等等。命令中還有懲戒倪嗣衝和警告督軍團等語,因王士珍從中勸說,告誡黎元洪不可打擊麵過大,否則結局不可好收拾。黎元洪這才壓下那道命令。

那黎元洪如此“鬥膽”免了段祺瑞的職,其中有北洋元老王士珍支持和馮國璋的暗示,其中他也看出直係和皖係的矛盾。

此時,督軍團都回到自己的地盤,靜觀局勢。

北京政府表麵上隻是一幫文官政客四處說項,但其中也充斥著火藥味兒。

黎元洪在全國通電上曰:

段總理任事以來,勞苦功高,深資依畀。前因辦事困難,曆請辭職,疊以慰留,原冀宏濟艱難,同支危急。乃日來閣員相繼引退,政治莫由進行,該總理獨立支持,賢勞可念,當國步阽危之日,未便久任其難。本大總統特依法第四十三條,免去該總理本職,由外交總長(伍廷芳)暫行代理,俾息仔肩,徐圖大用。一麵敦勸東海(徐世昌字)出山,共膺重寄。其陸軍總長一職,擬令王士珍繼任。執事等公忠體國,偉略匡時,仍冀內外一心,共圖國是。

段祺瑞看到後,大罵不已,揚言說:“宋卿(黎元洪字)兒,不識我真麵目,我等抬你當大總統,今天卻來這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更待來時。”

黎元洪來個“混然不知”,派公府顧問送段祺瑞路費一萬元,還派侍從武官蔭昌到車站送行,把個段祺瑞踏踏實實送出北京。黎元洪雖然把段棋瑞送走了,坐在公府裏也想不出更好的招數來,隻是一次次請徐世昌出來組閣,又致信天津的梁啟超、熊希齡規勸徐世昌。

可徐世昌抱定主意死活不出來。徐世昌在進京的事上如此頑固,也有他的原則,他當時攜同袁世凱逼宮,總覺得對不起隆裕太後,隆裕死前,對徐世昌還抱有複辟的幻想。平日裏徐對自己手下人,常常以前清重臣自居。

大總統黎元洪在北京日子也是難過,王士珍堅決不就總理一職,認為陸軍總長職乃為國家,暫且答應。黎元洪又把李經羲搬出來,他是李鴻章的侄子,算是北洋派的人,而且和北洋派的中堅人物張勳私人關係很好。李經羲還在天津,眾參兩院通過了總理提案。

哪料想,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了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坐山觀虎鬥外,皖係八省督軍皆反,先是倪嗣衝在蚌埠發表獨立宣言,脫離中央,緊接著山東、浙江、山西、福建等省,也叫嚷解散國會、段棋瑞複職,奉天督軍張作霖更能起哄,競要帶著遼、奉子弟,直搗京師,懲罰奸人,保護社稷。形勢驟變,開始,黎元洪還能撐著點兒勁,要嚴懲倪嗣衝等人,一看到事情越鬧越大,也亂了方寸,倒虧了王士珍還有些影響力,領銜發表通電,認為倪嗣衝等人行為是破壞國家統一,直係將領曹錕、李純也列名,電文要求各省馬上恢複原狀。黎元洪趕忙下令,有緊急情況,皆由王士珍做主,無須請示大總統,並在報上換了一副麵孔,說對段祺瑞是如何的敬重,認為督軍團提議修改憲法也是深謀遠慮。

這些督軍,為了自己的目的,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黎元洪的苦唧唧的求告沒起一點作用,相反凶悍的督軍團早已經商量好了,獨立的省分越來越多,最後連曹錕也搖身獨立了。馮國璋覺得該出麵了,他教訓黎元洪“惟有從解散國會入手”。再說李經羲,見到如此局麵,嚇得縮在天津租界裏,說什麼也不來北京就職組閣。

督軍們如此折騰,事出有因,段祺瑞回天津後,設立了一個“獨立各省總參謀處”,抗衡中央。他手段如何了得,比較起來,那黎元洪可是嫩多了。

就在各省督軍都“聞風而動”,惟有盤踞安徽的張勳,顯得很安靜。原來這裏又有文章,督軍團在北京鬧過一通後,其中有二十餘人,在段府上密談後,乘火車奔了徐州。而由張勳領銜的一個陰謀,在徐州督軍會議上形成……

張勳就等著黎元洪下不來台時,好做手腳,他見狀馬上密電黎元洪,表述一番憂國之情。黎元洪已經找不著脈了,見張勳態度中立,立刻呼應。張勳當即表示:“總統若有明令召我入京,我則願意當調停之任。”

五月三十日,張勳提出五項條件:

一、解散國會;

二、段公複職;

三、督軍參與憲法;

四、擯斥群小;

五、大赦帝製黨人。

條件有些苛刻,可黎元洪現在是一籌莫展,真要是奉天那個“紅胡子”拉上皖係,從天津打過來,怎麼得了?黎元洪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想那國會解散之事,到時自有辦法,如果張勳進京後,李經羲也就不會縮在天津,如果重新組閣,段祺瑞複出的事,自形消弭。黎元洪按照張勳的要求,先以國務院的名義電邀張勳進京,又以大總統命令,令張勳進京調停爭端,親自安排張勳的下榻處,並派專車到徐州迎接“貴賓”。

張勳左右安排妥當,躊躇滿誌,以為畢生誌願就要實現,又是賦詩,又是作畫,以為大事成矣。張勳登上黎元洪派來迎接他的專車,氣宇軒昂,使勁搖著那條花白的大長辮子。

參謀長萬繩栻,見狀忍不住說:“督軍今日氣宇非凡,真顯出英雄本色。”

張勳聽到這話,不置可否,良久,他伏地跪拜多時,起身後,兩眶盈滿淚水。他本是剛烈之人,如此這般,手下的人都有些惶惶然,不禁自問:這“辮帥”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