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早已經和他的日本密談過,打算趁著參戰的名義,向列強討得一杯羹。
1914年6月,奧國皇儲斐迪南在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薩拉熱窩被五名進步青年謀刺,成為這次大戰的導火索,緊接著,奧地利進攻了塞爾維亞,旋即德國也參戰,在歐洲形成了德、奧、意同盟國和以美、英、俄、法等國成立的協約國,組成兩大軍事集團,日本也對德宣戰,出兵占領了中國的山東(德租界)。意大利由同盟國轉為協約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後又加入了同盟國。戰火遍及歐、亞、非。還在1915年,英、俄、法曾向中國提議“參戰”,日本得到消息後,積極反對,而袁世凱急於謀帝位,希望得到日本的支持,不願得罪日本。“參戰”的事也就沒人提起了。現在,段祺瑞主張對德開戰,日本又忽然同意了。原來日本占領山東後,希望以支持中國參戰為條件,迫挾列強同意日本在山東的合法地位,同時為了同美國爭奪中國參戰控製權,通過中國對德宣戰,企圖把中國的軍事、政治、外交完全控製在日本人的手裏。而段祺瑞,不想太多,隻想利用這個機會,勾結日本,借款練兵,擴充自己的實力。
最早動議讓中國參戰的是美國,但聽到日本的態度後,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說是怕把中國卷入戰爭,隻是感謝中國“參戰”的動向。美國的變卦,倒嚇住了黎元洪,他生怕段祺瑞得到日本人的幫助,從而反對對德絕交和參戰,並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國會上。
然而,國務院還是通過了段祺瑞對德絕交案。中國加入協約國後,要求日本讚成中國向協約國提出參戰條件:
一、提高關稅,從百分之五增為百分之七點五;
二、緩付庚子賠款;
三、廢止《辛醜條約》中關於中國不得在天津周圍駐軍等條款。
黎元洪的態度,段祺瑞當然明白,他率領自己的人來到總統府,要求黎元洪在谘文上蓋章。黎元洪以國會不同意,拒絕在上邊蓋章。段祺瑞冷笑一聲,二話沒有,轉身就走開了。教育總長範源廉指責說:“大總統不對議會負責任,又不承認內閣的政策,是乃專製君主也。”
黎元洪說:“講話不要太激烈,我有自己的看法。”
黎元洪是想把這事往後拖拖,還沒想出下策來,有人報,段總理打電話到鐵路部門備專車,下午赴津。聽到段祺瑞要走,黎元洪有些坐不住了,又去找徐世昌,請他出麵挽留。
黎元洪說:“還是得你出馬,不管怎麼說,你們都是北洋派的老人。”
徐世昌打心眼裏瞧不起黎元洪,認為他撈個總統當,該是很感激了,便推言說:“哪裏,我係在野之人,人微言輕,再說此等國家大事,我哪能過多幹預。”
黎元洪卻一直對徐世昌有好感,有人告訴他,在袁世凱病危之刻,袁世凱問到總統後任。徐世昌說是應由副總統繼任,而一旁的段祺瑞,哼哼哈哈,不同意這樣安排。這些事,是真是假,黎元洪也弄不清,但他有掰不開的事,倒是願意聽聽徐世昌的意見。比較起來,北洋派的人,他能信任的,也是非此公莫屬。可這次,徐世昌倒沒給他好主意。
此時,馮國璋巧來北京。說巧也不巧,馮國璋來京說是“外交事宜”,真心也是在南京放心不下,看看府、院的爭鬥,以做主張。本來,馮國璋是不同意對德宣戰的,可通過和段祺瑞、王士珍的密談,又改變了態度。黎元洪又請馮國璋去勸留段祺瑞,可馮到了車站,一字也沒提挽留之事,隻是對段祺瑞說:“我到北京來,隻是看看,其中的戲可是不少啊。”
倒是段祺瑞自己主動說:“此種局麵,我是不能收拾了,由他去罷。”
馮國璋說:“你真要走,就走吧,過幾日我到天津府上拜望如何?”
段祺瑞聽到這話,豈有不明之理,樂嗬嗬回了天津。馮國璋果然踐約,親赴天津,會晤
段祺瑞,不過這回是帶著黎元洪的使命來的。黎元洪何嚐不想把段祺瑞搬開,重新組閣,可如若北洋軍閥真翻了臉,局麵又如何收拾?他想讓徐世昌出麵組閣,王士珍出任陸軍總長,可兩人都不肯就位。從中也能看出北洋派的關係,個人權力單說,可對他黎元洪,倒是同心協力的。黎元洪無奈,隻能請馮國璋再跑一趟,讓段祺瑞回京。馮國璋向黎元洪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此次國務院會議決定之外交方針,總統不加以反對;二是國務院擬發之命令,總統不能拒蓋印;三是致各省及駐外各國公使之電文,總統不能有異議。黎元洪心裏窩著火,表麵上全部答應。
馮國璋到天津把段祺瑞請回來,在對德參戰問題上,來個含含糊糊,隻道“最好以對德絕交為限”,然後打道回府了。
段祺瑞自以為得計,當晚就回國務院上班了。他已經和日本政府達成一個大陰謀,隻是現在還不是公布的時候。對德絕交的公案公布後,段祺瑞還是想把中國拖入戰爭。可各地名流,紛紛通電,均表示反對,其中有孫中山、康有為、唐紹儀等人,更讓段祺瑞著急的是各地督軍也不同意,他們都害怕在戰爭中失去自己的地盤。湖北的王占元、安微的倪嗣衝、張勳,也挑唆商人請願,那些商人更怕戰爭影響自己商業利益,反對戰爭的勁頭十足。對這些商人,段祺瑞自有主張,他最怕的是各地督軍,他也最了解那些督軍,便以討論兵餉裁軍為理由,把他們召進北京。
段祺瑞把這些頭腦簡單的軍閥叫來,對他們說:“此次參戰隻是名義上的,咱們不僅能得到日本和美國的讚助,還能抵掉過去的一些債務。”他私下對張勳又說。“你們真是些頭腦簡單的傻瓜,這時候,能做賠錢的生意嗎?”
張勳說:“要是有這樣的好事,你為何不早早講出來,弄得我們以為你段芝泉要把我們送到外國去打仗。”
督軍們深知日耳曼陸軍的威風,經段祺瑞這麼一講,馬上全變成主戰派。段祺瑞這一招兒,是黎元洪所沒料到的,心裏有些打鼓,但他還是把最後希望放在國會上,心想隻要國會沒有認可,仍可我行我素。可段祺瑞早把這件事辦好,他先是讓督軍們闖入國會,大聲叫囂參戰,又背地裏指使陸軍次長傅良佐和靳雲鵬跑到天橋和菜市口收買當地流氓地痞,充當所謂的公民團,打著各種社團的旗號,生把國會給圍住了。
國會議員為了保護自己,讓段祺瑞到國會來,等他一到,議員們便將其團團圍住。這樣就出現了督軍團軍閥罵議員,然後所謂的公民團又把議員圍住,叫嚷不同意參戰不讓出門,而這些議員又把段祺瑞圍在中間。到最後,主謀者之一的靳雲鵬看到無法收場,將公民團的頭頭叫來,管事的每人發十枚銅錢,小嘍羅每人七枚銅錢,算是把這件事草草收了場。國會發生這樣怪事,黎元洪反而很得意,他的桌子上擺著孫中山和章太炎要求懲辦闖國會暴徒信件,另外還有伍廷芳、岑春煊和程壁光、張耀曾四閣員的辭職書。黎元洪一直冷眼觀潮,等待機會推倒段祺瑞,現在機會看樣子是來了。內閣有八名閣員,四位辭職,交通總長因賄案免職,財務總長沒有到任,現在段祺瑞身邊就剩下教育總長範源廉了,而他還盡請病假。要說段祺瑞也夠頑強的,每天一個人上班,圍著他的隻有鐵杆跟班徐樹錚。秘書長張國淦好意勸段祺瑞辭職,段祺瑞也感到這樣下去,實在沒什麼意思,便讓徐樹錚寫辭職書。徐樹錚怕段祺瑞走後,自己也沒了飯碗,說什麼也不同意,天天給段祺瑞打氣。徐樹錚打心眼裏崇拜德國的陸軍,也不主張參戰,可話又講不出口。
幸災樂禍的黎元洪對張國淦說:“芝泉老真是有本事,一個人挑著國務院,真是好生了得。”道畢哈哈大笑。他派人到天津探徐世昌的口風,又叫人往南京聽馮國璋的意見,以求對策。徐世昌不肯出山,馮國璋的意思是讓王士珍出來。黎元洪又趕快找到王士珍,王和段同是北洋派的人,表示如段祺瑞自己辭職,他倒是可以出來維持一段時間。黎元洪讓心腹把王士珍的話添油加醋傳了出去。段祺瑞聽說後,大罵王士珍不厚道,落井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