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 7 太後唏噓含淚下詔 立憲未果遇刺上海
帝國將傾,局勢突變,袁世凱自有策略,他和南方革命黨達成協議後,加緊了對清宮的謀劃,指派直隸候補道員洪述祖擬就了退位詔,經徐世昌等人潤色修改後,隻等著隆裕太後往上蓋玉璽了。凡奸雄者,總是欲蓋彌彰。袁世凱以前還進宮上朝,對太後表表忠心,有次竟還當著內臣的麵哭述,說亂黨四起,他沒能保護好大清,有負太後。袁世凱自知樹敵太多,上次在東安門遇炸,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是誰幹的,近日做起事來,也愈發小心。攝政王已經退位,對付一個婦道人家,雖然不在話下,但隆裕周圍的大臣不可小視。那次在東安門,有人向他扔了三顆炸彈,炸死了衛隊營長等幾個人,雖說是死裏逃生,自此,袁世凱再也不上朝了,一是怕敵對派謀殺,二是“逼宮”準備就緒,不願見到隆裕太後。
袁世凱要實現自己的願望,滿足革命黨共和的要求,就得想辦法讓清帝遜位。明來不行,他私印報紙,設法威嚇隆裕,還派出心腹,四處製造輿論,說清廷馬上就要退位。這方麵,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倒是幫了他老爹忙,那些假報紙的進進出出,都由他負責。袁世凱在上麵編造假消息說,孫文從美國回來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美國政府送給他三隻大軍艦,而且還有華僑捐資製造的十餘艘炮艦,艦上裝滿了槍炮。艦上的官兵都是華僑子弟,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這些軍艦就部署在威海軍港,隻等著孫文一聲令下。現在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和議,如果清廷不同意和議,那些軍艦就要進攻天津、北京,攻破城門,捉拿宣統,蕩平紫禁城。這些報紙,真真假假,一時間,京城大亂,人心惶惶。隆裕聽到消息,見天抱著小宣統發抖,生怕美國的炮艦打進宮內,可真要讓太後下決心,一切都要袁世凱擺布,還是有些不情願。對隆裕來說,共和不就是要她和小宣統的人頭嗎?袁世凱那些假報紙,一天一個消息。直到有一天,隆裕聽說南軍要在大沽口登陸,才耐不下性,急忙召來徐世昌,要問個明白。徐世昌早已聽到太後召見,心裏自然明白了幾分。對徐世昌來說,現在用不著權衡利弊得失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大清將亡,共和在即。
隆裕見徐世昌進來就跪在地上,一個勁兒叩頭不已,便說:“好像是南軍要打進來了,局勢有這麼嚴重嗎?”
徐世昌抬起臉,把隆裕嚇壞了,隻見他老淚縱橫,訥訥不語。隆裕說:“你這是幹什麼,我問你話呢。難道你沒聽見?”
徐世昌點點頭說:“臣不敢言。”
隆裕被徐世昌這麼一弄,有些不安,忙說:“恕你無罪,但講無妨。”
徐世昌說:“臣不忍言。”
隆裕真吃驚不小,就在不多日前,徐世昌就來過這一套。隆裕著急說:“現在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徐世昌眼珠錯了錯,知道時機已到,便說:“國家已經到了這步田地,臣不得不言。照我看來,現在救國之策,也隻能順從民意,讚成共和,太後下詔遜位。”
隆裕聞此言,無疑炸雷一般,但還是故作鎮靜說:“遜位後,皇室能有保障?”
徐世昌從地上爬起來,就好像共和了,用不著君臣之禮,急忙說:“南邊所爭的是廢除帝製,建立民國,隻要太後下詔書遜位,讚成共和,就不會有別的問題。說到皇室的保障,每年還有皇室經費,這是萬國通例,南邊不會有異議。”
隆裕說:“遜位之事,有關國家危亡,需召開一個王公大臣的禦前會議。”
徐世昌迫不及待地說:“王公們見袁世凱與南邊有接洽,多半出城布置他們的私事去了。我看最好還不要那樣,如果真有人反對,事情又要往後拖,萬一此時有人嘩變,以至於禍起蕭牆,臣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到那時也隻能以死殉國了。”
大勢已去,隆裕太後反而不那麼激動了,對徐世昌說:“看來你和袁世凱都商量好了,連那段祺瑞等人也聯名通電,要求朝廷共和,你們北洋派真是出人才啊,是這樣嗎?”
徐世昌臉一紅,咕咚又跪地說:“臣不敢有別的想法,隻是大勢所趨,若太後懷疑臣的良苦用心,臣願死在太後麵前。”
隆裕讓他起來,接說:“救亡既無辦法,你就速去草擬遜位詔書吧。”
徐世昌就等太後這句話,趕忙將洪述祖擬就的退位詔袖內取出來。隆裕看過,不甚滿意,對他說:“我這樣下詔,不是把天下雙手交給革命黨了嗎?如果他們一翻臉,我們母子怎麼活下去啊。我的意思是由袁世凱出麵組織共和政府,隻有這樣,我才放些心,與其把天下交給革命黨,還不如讓手下人再支撐一陣。”
講到這裏,隆裕已經是淚流滿麵,泣不成聲,說話也顧不上君臣之禮了。徐世昌趕忙在詔書上寫就“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政府”等語。隆裕閱後,再三斟酌,哆哆嗦嗦在上麵蓋了玉印。徐世昌拿著隆裕的遜位詔,跑到袁世凱那裏,把情況講了講,最後說:“看到隆裕的表情,我真是很難受,以好言勸之。過了許久,她才對我說,把大權交給袁世凱,讓他盡快組織共和政府。”
袁世凱說:“想想咱們在彰德時,真沒料到能有今天。這幾百年的大清帝國就在咱們手裏玩完了。”
徐世昌說:“太後的表情實在可憐,誰又知將來她們會怎樣呢。”
袁世凱見到徐世昌如此,也隻好裝模作樣地頻頻點頭。袁世凱舉行了隆重的接詔儀式,當天,他就在外交大樓內把辮子剪掉了。於是,全北京城都傳開了,各家報紙登出詔書的全文,百姓喜氣洋洋,歡天喜地,奔走相告:改朝換代了,這是共和的天下,再也不用打仗了。
清帝接受優待條件,正式退位,優待條款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官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 原有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這天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
龍旗收起來了,新的旗幟還沒有,都知道有個“共和”的新名詞,可怎麼個共法,大多數人還真講不清。最明白共和的袁世凱,曾公開發誓世世代代與共和勢不兩立,清帝遜位後,馬上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兒,馬上通電聲明讚成共和,他說:“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疆之幸福。大清帝國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結,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袁世凱的欺騙性高調,迷惑了南方革命黨,他如願以償,轉眼間,由清朝的總理大臣變為共和國的大總統。至於南京方麵,為了約束他,參議院經過兩次討論,決定建都南京。袁世凱一聽就明白,革命黨此舉,是對他不信任,他一方麵百般托辭,就是不願到南京就職;能推就推,不願南下。
孫中山看出袁世凱的心思,按照參議院的決定,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人作為迎接大總統的專使赴京。袁世凱想自己若到南方,一切還不都在革命黨人的監督下。於是,他又開始玩弄政治“智慧”。蔡元培、宋教仁等一到,袁世凱作出歡迎的樣子,忙裏忙外,而且對蔡元培說:“兄弟這次南下,可要承蒙關照,眾多將士的熱血鑄成共和,世凱不敢稍有怠慢。”隨後,袁世凱又拿出南行的路線圖,給專使們看,還煞有介事地計劃行動日期。為此,蔡、宋對袁世凱南下則堅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