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照例是文化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日子,樂團推出四台節目:《西藏春天》《泱泱國風》《牛郎織女》《這山唱那山》。《西藏春天》《泱泱國風》獲“優秀劇目獎”,《牛郎織女》《這山唱那山》獲“演出獎”。

國慶節恰逢中秋節,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第三任特首就職,第一次由一家樂團承辦、曆經13屆的“香江明月夜”音樂會,在維多利亞港畔的“香港文化中心”舉辦。9月30日晚,“《香江明月夜》第13屆大型中秋音樂會”按時開幕,香港特首梁振英及夫人、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中聯辦副主任李剛、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曾慶淮、文化部港澳台辦公室主任侯湘華等出席觀看。

沒有哪座城市因為一個人而光耀萬世,成為華人乃至整個人類膜拜的“聖城”。樂團到達孔子誕生的曲阜,參觀了孔廟、孔府、孔林,了解了“第一家族”的氣派與威嚴,成為2011年登上泰山的續篇,也成為在中國最大“蔬菜生產縣”壽光和年底在“磁都”淄博演出的前奏。自打出了孔子,曲阜人就愛把身邊事牽扯到曆史上,對所有與孔子相關的事具備天然的親近感,並且很讓山東人生出一種“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強烈感情。老百姓自然而然把這股感情填到《沂蒙山小調》裏,很是讓全國人民羨慕:這麼好的詞怎麼讓山東人獨占了。

一年下來,到過的城市肯定是掰著指頭也數不過來了。好在,今天的“出遠門”,時間量度上已經不“遠”。樂團如同候鳥,飛來飛去。不到四個小時,便到了跋涉於“絲綢之路”上的先驅需要數年才能達到的地方;睡上一小覺,就能滿足聽“南音”的願望了;從小演奏的“廣東音樂”發源地,“拉首曲子的工夫”也就到了。如今的條件,會讓原來“出遠門”還要帶“被褥”的老團員想象不到。四星級飯店是起步,五星級飯店常是酣睡之處。這不僅是下榻環境的改善,而是讓音樂家感到了尊嚴。口頭尊重代替不了待遇提高,音樂家再也不是仰人鼻息的吹鼓手。出門在外,相互依靠,讓每個人學會了兼顧個人利益的適當前提下與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結盟。

待遇提高,當然不是說音樂家們不能吃苦了。草初青,水初盈,天猶寒,樂手們目睹過為了看“北京的演出”一雙雙走爛了鞋襪的腳,於是,在紅軍“萬裏長征”到達的第一站甘肅慶陽,在零下20攝氏度的茸毛寒氣和隆冬大雪中,撥動琴弦,以期讓最後一排的觀眾聽到每一個音符。肩負像扇子一樣打開的箜篌,樂手沒有抱怨,冰冷的手下流出溫暖的音流。另一場讓人想不到的寒冷來自南方城市長沙的露天廣場。那天,要飛長沙的飛機不得不因為大霧而轉降福州,一天折騰,讓僅僅隻抓住幾小時睡眠的音樂家,個個像打了蔫的水果。但演出一開始,樂手們還是在呼嘯寒風中抖擻精神,奏出一組組激情洋溢的音符。

樂團的雜誌當然關注音樂家,每期都有專題。喜歡國樂的讀者不但期待聆聽演奏家的音樂,也期待閱讀熟悉麵孔背後的故事,期待他們獨特的表達角度以及促使其煥發奇異光輝的終極原因。他們用敏感心靈,感受周遭過往帶來的衝擊,留下一份份拚搏、安頓、妥協的經曆。重要的是,在獨特的活法中留下了一個個鮮活生命絕不重複的表達。不滿足於前輩的經驗和方法,這些人不願“合唱”,喜歡“獨白”。日常生活是一切創新的起點和歸宿,記錄一個人的事與話,會獲得一種對藝術的新奇見解。記錄下已經經曆、正在經曆、將要經曆的個人經曆,是《錦瑟》的使命。見證他們的足跡,更是編輯的年度心願。

中國人習慣於以春節為節點,“盤點”過去一年的規矩,這已經形成了相應的梳理歲月的經驗,所以我們把2012年與2013年跨年時去台灣的經曆,春節前後赴美國巡演的記錄,也放在這裏。這兩次行程正好落到“新曆新年”與“舊曆新年”的縫隙中,讓人生出瞻前顧後的徘徊感。

1960年,1989年,2012年,中央民族樂團的團員懂得這些年頭的意義,那是曆史拐點,每一次都把樂團提升到一個新層麵。今天,我們站在52年來的最高點,享受幾代人換來的盛世樂章。樂團正向著富強和諧的目標邁進,大風飛揚,應該是我們下一年《前奏曲》的第一樂句。

原載《錦瑟》2013年第3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