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基本同意當代國樂“三種模式”的分類,但又似乎認同大型樂團和流行的“新民樂”占據城市而讓傳統樂種隱伏鄉鎮的格局,知識界努力尋找讓漸緩腳步的國人觸摸傳統的載體時,“樂種”湧現了。“樂種”的價值就在於提供了一種反思以往比賽模式的參照係——那種以西方音樂“技術至上”為主、速度越快越好、技巧越難越好、獲勝者往往就是技巧最好的人的評價模式,從而把“以和為貴”、協作唱和為“核心價值”的“樂種精神”置於前台。當下,在“非遺”和“文化多樣性”的話語背景下,人們愈加思念街坊鄰裏飄動的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小型組合,對仲夏之夜遍及運河沿線小巷深處的二胡、笛子以及和著叫賣調的明清俗曲,難割難舍,被城市人遺棄的樂種是否還能如福建南音、北方弦索一樣再次漂散於街陌巷尾?“國家級賽事”的提倡和“蓋著國徽章”的獎勵,必將有助於傳統複蘇。曾被認真聆聽並且值得反複聆聽的老曲目,終會取代一時性因素的幹擾,獲得曆盡滄桑者的知遇。既保持傳統樂種,又尊重20世紀以來的民樂“新傳統”,自然是懸置一時無解之題的多元方案。“金鍾”長鳴
今年的“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鍾獎”由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江蘇省演藝集團、揚州市人民政府、無錫市崇安區人們政府承辦。10月11—15日南京舉辦了“民樂組合比賽”,17—23日揚州舉辦了“古箏比賽”,24—31日無錫舉辦了“二胡比賽”。來自全國各個音樂學院的眾多學生參加了各項比賽,規模之大,參者之眾,水平之高,競爭之烈,既成為音樂院校專業教育的檢閱平台,也讓人看到“金鍾獎”產生的巨大反響。
據說習箏人已達五百萬,超過風靡一時的鋼琴。兩組數字悄然置換,難道不是“文化自覺”深入人心、本土文化漸生自信的表征?不能不說,國家體製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越來越獨立的演奏者,靠私人教育維持生計,遊走於民眾的龐大需求中,這是推動社會生活真實趨勢的強大聲浪。他們不靠政府、院團、學校,開門收徒,和鳴雅集,普及教育,整合最優配置,使體製外的音樂活動生機勃勃,或許這是破解官辦教育獨尊一統的通幽曲徑。“華樂論壇”暨“新繹杯”
續2012年首屆“華樂論壇”暨“新繹杯”經典民族管弦樂作品評獎後,文化部藝術司、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新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了2013年第二屆“論壇”和“評獎”。首屆評選聚焦於1979―2009改革開放三十年間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本屆側重同一時期的協奏曲體裁。6月6日在北京音樂廳舉行的獲獎作品音樂會由中央民族樂團擔任。十首最具影響力的獲獎協奏曲有:顧冠仁《花木蘭》、劉錫津《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劉星《雲南回憶》、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王惠然《江月琴聲》、楊青《蒼》、郭文景《愁空山》、唐建平《春秋》、秦文琛《喚鳳》、羅永暉《千章掃》。李煥之《汨羅江幻想曲》和劉文金《長城隨想》獲特別榮譽獎。吳玉霞(琵琶)、鄧建棟(二胡)、魏育茹(中阮)、石海彬(嗩呐)、唐俊喬(笛子)、王紅藝(柳琴)等演奏家對十首協奏曲予以精彩演繹。6日至8日河北廊坊舉行了“華樂論壇”,每首作品都由一位音樂學家予以分析,獲獎作曲家則介紹創作心得,這已經成為“華樂論壇”的研討模式。送別一個時代
2013年6月27日,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在北京逝世。他創作的二胡獨奏曲《豫北敘事曲》(1959)、《三門峽暢想曲》(1960)、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1982)被譽為“二胡藝術史上的裏程碑”,成為20世紀繼劉天華、華彥鈞之後的第三個高峰。因為他的開拓和創新,使二胡成為國樂的代表性樂器並被譽為體現時代風貌的第一載體。一首旋律,有口皆碑,享譽海內,經久不衰,譜寫者當之無愧獲得上述評價和桂冠。某種程度上說,他的沒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