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偈語雲:
誰言書生獨自狂,欄杆拍遍淚濕裳。
百裏江南丞相府,一日青衫鎖心腸。
雙燕無情棲舊所,青驄有路好還鄉。
桐城蘭花年年放,不識王謝是左郎。
此第一卷左卿銘之命數。
自古京師重地,都以城池宏偉浩大而著稱。大明皇城東北地接山海關口,西北緊靠太原五城,攬名川之觴脈、扼天下之咽喉,城牆厚近一丈,高四丈有餘,隱隱然依舊是洪武年間的氣派,多年整修,更是雄偉非常。
巍峨高俊的紫禁城下,便是寬廣的護城河分流兩處,回繞著將這浩蕩皇城圍將起來。依山枕水,好不氣派!
隻是眼下西北大亂,官軍節節敗退,東北雖有關寧防線,但天朝一味龜縮,也落人笑話。太原等地更是如韃子的後花園一般,讓人想來便來,想走就走。就連東南富庶,也偶有叛亂。這幾般聯想下來,再觀這皇城氣派,便未免透出幾分強撐顏麵的外強中幹了。
但雖值亂世,京師總還算有幾分平靜。正值秋日科舉之時,車馬來往,人流不息,竟也有幾分病態的異樣繁華。
護城河畔,這市井處,卻有爭吵聲隱隱傳來。
近得前來,竟是一個少年書生與一個身著道袍的算命先生起了爭執。那算命先生六十歲上下的模樣,紅臉方額,三撮胡須粘在下巴上,此時衣衫狼狽,叉著腰爭得麵紅耳赤,言語間吐沫四濺,白須雜亂,早就沒了方才的仙風道骨,引得四周觀看的人暗暗偷笑。
再看對麵那個書生,十五六歲上下,麵白如玉,眉目並不如何非凡,卻也稱得上清秀,還略略帶著些少年人常有的青澀之氣。一襲青衫打扮,長身而立,不癲不怒,笑而不語,雖是少年老成,比起這假斯文的老道士,卻不知強出了多少。
“鄉親們給老道我評評理,這小孩兒讓我算算他能不能高中,我說能中,結果他故意沒好好考,反倒來尋我老道的晦氣!”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哄笑,有好事者起哄道:“劉半仙兒,大家夥兒素知你道法高深,卻是怎麼算中他沒好好考的,說出來讓鄉親們聽聽唄!”
那老道見有人給他撐場子,一陣得意,更加的趾高氣揚,怒道:“這小孩兒口口聲聲與我說朝廷題目出的不對,鄉親們想來,這世上隻有老師考較學生,哪有學生質疑考題的道理?”
圍觀眾人暗暗點頭,那老道更加得意,又喝到:“再者說,將軍刀不離手,書生筆不離身,這是自古的道理,這小孩 兒身上竟然連文房四寶都沒有,難道還能考的好了麼?”
他這邊說著,那個書生卻在一邊沉默不語,他看這老道顫顫巍巍罵街的樣子,想著的卻是隻怕自己一出聲便把他給氣死。這年頭世道不好,誰混口飯吃也不容易,犯不著鬧成這樣不是。
這樣想著,就愈發的哭笑不得,麵色也古怪的很。誰知道那老道見王謝不出聲,卻是老懷大暢,罵的更起勁了。
這書生喚作王謝,保定府舉人,這番進京趕考,自是誌得意滿,卻不意考題出的古怪,考場上無從下手,一怒之下 便將筆墨紙硯全扔了,人有時候就是這樣,生氣的時候愛扔東西,等東西扔了,也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