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中國夢》給人最大的印象是視野開闊。創作者以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首度闡釋中國夢為原點,指明:“這是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別開生麵的集體亮相、深謀遠慮的集體發聲——無疑,這是一次曆史承諾,更是一次政治宣示。一個偉大的曆史性事件,也許就在看似尋常之中開始悄悄萌動了……”從這裏出發,創作者不斷打破時空的阻隔,思路跳躍自如,既回到曆史現場,又立足當下現實,還展望未來願景,視線從中華大地投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目的是讓說理、敘述飽滿而豐盈。

電視政論片的創作,不缺的是資源。敘說中國夢,相關的文獻資料與重大論述,應該說是浩如煙海,讓人難以找到切入口。這就到了考驗創作者功力的時候了。優秀的創作者,能夠盤活現有資源,擇取有典型性意義的點,連綴成一張縝密的網,結實地述說主題。《百年潮?中國夢》裏的點,立體而豐富。既有權威數據和世界權威媒體的報道與評點,也有曆史事件的描述和曆史人物的心聲,更有現實的中國故事與中國聲音。作者將這些點有機地編織在這部作品的總體構架之間,有述有評,夾敘夾議,使得這些點如點點繁星,托起一個壯闊的天穹。

在作者的筆下,溢出的是思想的深度,猶如天穹的遼遠;在作者的筆下,流淌著動人的文采,猶如天穹的壯麗。

政論片創作,首要的是思想穿透力,以理服人,讓人不得不頻頻點頭,表示認可與讚賞。《百年潮?中國夢》的創作,就特別注重思想的闡發與凝練。可以看出,創作者對中國夢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深刻的思索,認真參閱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內外相關權威專家、海內外媒體的重要論述和報道,熟知當下重大熱點新聞事件。所以,他們的寫作有著紮實的理論積澱,言出有據,言之在理。而且,他們在努力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著

創造,融入自己的思考,最終呈現的是個性化的文本。

政論片解說詞創作注重思想性,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創作就高高在上,屬於難以企及的宏大敘事。思想性與藝術性、文學性之間並不是水火不容的。觀眾喜歡的政論片,其解說詞肯定不是幹喊口號,堆積政治詞語,圖解政治理念。畢竟,這是一種文藝創作樣式。就《百年潮?中國夢》的解說詞創作而言,擔任總撰稿的張勝友是政論片解說詞創作的行家裏手,《十年潮》《曆史的抉擇——小平南巡》《風帆起珠江》《閩商》《風從大海來》等創作,奠定了他的政論片創作風格與個性。正如有評論者所指出的,張勝友的政論片創作,是以散文和報告文學方麵的深厚功底作為堅實的文學基礎的,“他喜歡用短語句式,洗練簡潔,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富於激情和號召力;他在行文中還時常運用生動、?形象、排比的格言警句,振聾發聵,令人醍醐灌頂;加上他大量采用新詞語、民間語言,更使得語言貼近觀眾,令人過目難忘”。

這次,張勝友和他的團隊再度使出“撒手鐧”,上演了一場拿手好戲。《百年潮?中國夢》的解說詞,娓娓道來,不疾不徐,富於語言魅力。比如,在論述中國夢對於世界的貢獻時,作者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夢是促進共同發展之夢,是和平的夢、友善的夢,“在‘地球村’的村落裏,中國是一個和平、友善、富於正義感的村民。她不會隻想著自己奔小康,而忽視鄰裏夥伴的冷暖;她不會因為自己的強壯,而欺淩弱小。地球是圓的,世界是平的,攜手合作、和平共處是中國一貫奉行的外交原則”。這樣的論述,讓大道理“接地氣”,宛如麵對麵地聊著家常話,把高度和深度理論化為平常的言語交流,蘊藏著動人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落筆,《百年潮?中國夢》的創作者深諳此中功夫。“北京長安街,取盛唐之意,東設建國門,西置複興門,謂之長治久安也。何謂‘複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複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會提出複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這樣的論述,富有思想的光芒,又飽含文學的溫度,在普通文字的排列組合之間,一種豪氣噴薄而出。

一部成功的電視政論片,必然是電視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完美融合,兩者相互提攜、彼此補充,形成良性的呼應與互動。《百年潮?中國夢》的電視語言內涵豐富,注重形式感,富有現代風韻,散發著“大片”的氣息,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力與震撼力,與解說詞追求的氣勢相匹配。

總之,《百年潮?中國夢》是當前影視政論片創作中的一次重要收獲,將對實現中國夢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最大的普及”,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並富有文獻價值。它的正式播出,是激勵中國人全身心投人實現中國夢宏偉事業的一次總動員。

(原載《光明曰報》2014年5月28曰)

赤子情懷中國氣派

——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觀後彭學明

中央電視台剛剛播完的五集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以赤子情懷和中國氣派,傾情講述了億萬中國人正在努力實踐的中國夢。這種赤子情懷,就是每一個中國人對中國夢發自內心的渴望與熱愛;這種中國氣派,就是中國夢所洋溢的血氣、骨氣和誌氣,以及所展示的生氣、豪氣和底氣。

該片從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複興之路》展覽切入,從“百年追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築夢天下”五個方麵,很好地回答了什麼是中國夢,為什麼要實現中國夢,怎樣實現中國夢,中國夢對中國的意義和中國夢對世界的意義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整部片子大氣磅礴、雄渾深厚,既有政治與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又有文學與藝術的精度和力度,堪稱中國夢宣傳的精品力作。

充滿政治情懷和民族情感

該片以圖文並茂、形聲互動的方式,生動講述了中國領導人與中國百姓的政治情懷和民族情感。這種政治情懷和民族情感,就是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所以說這既是中國領導人的政治情懷和民族情感,又是中國百姓的政治情懷和民族情感,是因為中國領導人與中國百姓的夢是一致的,都來源於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和一種理想,都屬於中國。民望國強,國強才能民富,民富才能國泰;國望民富,民富才能國泰,國泰才能民安。這種唇齒相依的共同命運和情感,在該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片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對中國夢的闡釋、解讀和期待,印證了這種情懷和情感的血脈相融。

該片通過曆史、現實和未來的縱向連接,回望曆史、落點當下、麵向未來,將政治情懷和民族情感熔鑄在夢想實現的一幅幅畫卷中:通過對中國曆史文明的簡要回溯和曆代仁人誌士前赴後繼的夢想追求,展示了中國夢的薪火相傳、一脈相承;通過對中國現實發展進步的生動觀察和描述,展示了中國夢的現實要求和美好前景;通過國家改革開放大政方針的英明決策過程和安徽鳳陽農民包產到戶的自覺實踐等夢想紀實,展示了中國夢對國情和民心的順應,看後讓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洋溢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這種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體現在該片對“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詮釋中。中國夢必須具有中國特色,打上中國烙印,才會洋溢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會是中國夢。這個特色和烙印,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實現中國夢,就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則就不是中國夢,而是他國夢。該片通過展示中國共產黨大半個世紀的追尋與探索,通過展示中國人民世代的逐夢和奮鬥,通過展示社會主義道路與製度的優越性,闡述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意義和偉大成果,讓我們懂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不懈探索和艱苦奮鬥中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是對中國發展奮鬥的曆史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中國人民的意願和選擇,是中國夢的主心骨和中軸線。要實現中國夢,就不能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顏色,就不能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方向;改變或偏離,就會事與願違,就難以美夢成真,甚至是死路一條。隻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連接過去,立足當下,通向未來,才能疾行在追夢圓夢之旅中、振興複興之路上3

有了正確的追夢方向和目標外,還要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中國精神。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骨頭、脊梁和魂魄。有精神的國家和民族,才是生生不息、戰無不勝的國家和民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雄強偉岸,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命才會雄強偉岸;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枯萎飄零,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命就會枯萎飄零。有了精神,就有了追夢的源泉和動力,就有了圓夢的坐標和鬥誌;反之,就失去了源泉和動力、坐標和鬥誌。該片縱論古今、延攬八方,探刻闡述了中國精神的精髓,闡述了中國精神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國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追求的精神結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憤圖強、勵精圖治,勤勞樸實、勤儉節約,居安思危、憂國憂民,勇敢正直、善良仁厚,敬老愛幼、尊師重教,精誠團結、誠實守信等中華美德的集合,構成了中國精神的主幹。

精神的集結,目的和歸宿是力量的集結;力量的集結,目的和歸宿是夢想的實現。這種磅礴的力量,就是中國力量。該片站在時代高處,謳歌了中國和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特別是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滄桑巨變。工人與工業的力量、農民與農業的力量、知識與文化的力量、科技與教育的力量、法律與法治的力量、軍隊與軍事的力量、體育與運動的力量、同胞與僑胞的力量,會聚成舉世矚目的中國力量,為中國夢的實現開足了馬力,高揚起風帆。隻有這些中國力量的強大集結、爆發,中國夢才會是一個讓中國幸福、讓世界驚羨的夢。中國力量創造和實現的中國夢,中國夢展示和迸發的中國力量,盡顯了中國夢的生機與活力。

彰顯世界襟懷和人類關懷

該片除了始終把曆史、現實和未來縱向連接外,也始終把中國和世界橫向交融。也就是說,它始終以中國為出發點,放眼世界,胸懷人類,彰顯了中國夢造福世界的終極關懷。

在第一集裏,中國夢就已經置身於全球背景中,具有了世界性意義。一些外國元首、政要和專家、學者對中國夢的激賞和解讀,使中國夢為全球認知和世界認同。而中國作為一個有責任擔當、有能量能力的大國對世界和全球做出的貢獻,又使中國夢彰顯了世界襟懷和人類關懷。這種解讀,使中國夢有了更深的內涵、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意義。中國夢的形象、中國夢的影響、中國夢的品格和中國夢的力量,在這樣的終極關懷裏得到了充分彰顯。在《築夢天下》這一集裏,從古代的張騫通西域、鑒真東渡日本、鄭和七下西洋、絲綢之路,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節衣縮食援助亞非拉貧困國家,再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世界維和,等等,都證明了中國夢不是霸權夢,中國夢是世界夢的一部分,中國夢與世界夢同呼吸共命運。特別是習近平主席開啟的非洲之旅、歐洲之旅、拉美之旅、俄羅斯之旅和美國之旅,更是傳遞了中國夢的世界襟懷和人類關懷,彰顯了中國夢的世界影響、魅力和意義,深刻表明中國夢不是關起門來做自己的小夢,而是做一個開放、包容、共享的大夢;是為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國人民,是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和平夢。

(原載《人民曰報》2014年6月6曰)

追憶拍攝大型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小平南巡》

吳鬆營

1992年,無論是中國曆史,還是中共黨史,都是一個永遠值得記憶的年份。因為這一年,曆史既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又寫下新的輝煌篇章。

這一年,鄧小平南方視察時發表的重要談話,有如春雷般響徹中華大地,使神州重振生氣;這一年,中共召開了“十四大”,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把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人執政黨的決議,使中國航船不再左右大搖擺,而是乘風破浪快速前進。

這一年,隨著和煦春風從南向北強勁吹拂,政治陽光也普照神州大地。海內外媒體對郊小平南方談話的宣傳報道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深圳的宣傳部門和新聞單位得到的讚揚也越來越多。

1992年7月,深圳市委宣傳部開始與光明日報社、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製作一部大型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小平南巡》(以下簡稱為《曆史的抉擇》),準備作為

“黨的十四大的獻禮片'

《曆史的抉擇》屬於大型紀錄片,既是電影,又是電視;以真實的曆史鏡頭為主,但不同於新聞紀錄片,是用互相貫通的簡潔記述和理論,使紀錄片更加生動活潑,更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說,這也是電影、電視創作和製作藝術上的一個創新。

《曆史的抉擇》主題思想,是通過全方位展示深圳特區過去十三年來的風雨曆程、成功經驗和對全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動作用,著力闡述和證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國家進行改革開放決定的正確性和具有的重大曆史意義,同時證明鄧小平一係列重要思想和理論的正確性,尤其是1992年春天再次視察深圳特區時發表的重要談話的偉大意義。歸結到一點,就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曆史性的正確抉擇,對此決不能動搖。

《曆史的抉擇》製作班子是:劉奇光擔任製片,吳鬆營、吳均策劃,張勝友撰稿,周東元、楊新、由力編導,張常海、張建華、楊廣慧擔任監製。實際上具體工作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的深圳新聞影視製作中心主任劉奇光負責。我參加統籌,並負責協調工作。

要在影視創作和製作上真正做到有所創新,並且能夠達到藝術和政治思想主題的高度統一,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付出很大努力和做出許多犧牲。並且因為是幾個大單位合作,協調工作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負責撰稿的《光明日報》記者張勝友,專程從北京趕到深圳體驗生活,搜集資料、素材。他住在深圳迎賓館,經常冒著酷暑到深圳的有關部門、單位調查研究。深圳市委宣傳部當時隻有一輛麵包車,有時可以派給張勝友用,有時則隻能借一輛自行車讓他自己滿街跑。我們還多次邀請部分深圳特區的“拓荒牛”和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親曆者開座談會,給張勝友講講一些生活的曆史故事,為他提供曆史素材。製片人、深圳新聞影視製作中心主任劉奇光,工作單位和家屬都在深圳,為了不誤獻禮片的製作,他不等影視片的劇本出來,就趕到北京長駐,為《曆史的抉擇》製片做籌備工作、組織工作,日夜奔忙。

為了這件“向十四大獻禮”的犬事,我一方麵要在深圳支持、配合張勝友的劇本創作,同時還要經常接聽劉奇光的長途電話,一有要求,就立即到北京參加整個策劃和編輯工作,很多時候還必須拉上楊廣慧部長一起去北京參加影視紀錄片的策劃、製作工作會議。光明日報社、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等,無論是黨委書記、總編輯、廠長,還是有關工作人員,都全力支持、配合。

經過3個多月的團結協作和艱苦工作,大型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的創作、製作和合成,到9月中基本定形。全片長達90分鍾,以鄧小平兩次南巡,尤其以1992年春天視察深圳這次為全片主線,力求能夠深刻地展示深圳經濟特區13年來所經曆的風風雨雨,生動而又簡明地闡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然後,我們又征求各方麵意見,進行反複修改,使電影紀錄片的質量不斷有所提高。

10月8日下午,大型的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試映。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觀看之後,當場拍板:大型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正式通過審查,並確定為黨的“十四大”獻禮片P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都對此發表新聞消息,稱讚大型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融紀實性、文獻性、政論性於一體,畫麵生動,內容翔實,氣勢恢宏(弘),論證深刻,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輝煌前景”。

其時,中共“十四大”很快就要在北京召開。為了大力宣傳鄧小平的思想理論,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該攝製組趁熱打鐵,就如何宣傳推介大型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進行大膽設想、策劃。8日當晚,我們在北京長安街豎立起“《曆史的抉擇》電影紀錄片即將播映”的巨型宣傳牌。其中,最明顯和引人注目的標誌,就是宣傳牌中最為突出的鄧小平畫像。

這一下子在北京城引起了轟動。第二天,長安街的過往行人都對大型宣傳牌上的巨幅鄧小平畫像感到很新奇,或駐足注目,或議論紛紛。許多單位裏也都在議論長安街上出現鄧小平巨幅畫像的問題。許多記者包括海外駐北京記者紛紛趕到長安街《曆史的抉擇》的宣傳廣告牌底下拍攝照片,搞采訪。

9日上午,上班後不久,中央的主管部門就給攝製組打來電話,首先是詢問:“你們在長安街豎立這樣內容的巨大宣傳廣告牌和鄧小平同誌畫像,是誰批準的?”接著就“建議”盡快拆除。

我知道這個電話之後,心情難免有些緊張。因為原來擔心出現的情況到底還是出現了。但是,《曆史的抉擇》是深圳市委宣傳部、光明日報社、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三家聯合攝製的,而且幾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都掛名。要不要拆除這個長安街上的巨型宣傳廣告牌,不能由深圳市委宣傳部一家決定,必須三家溝通、商量。

下午,上班後不久,中央主管部門又給攝製組打電話,說經請示領導,長安街上那幅大型電影紀錄片《曆史的抉擇》的宣傳畫和鄧小平同誌畫像,可以繼續保留。

我們大家這才大大鬆了一口氣。我不免在心裏思考:在大形勢還沒有完全確定,多數人對某一?個趨勢有所傾向的時候,順應曆史潮流大膽做點好事,還是不難的。當然,無論做什麼,自己首先必須心底無私,才能好事做好。

10日上午,《曆史的抉擇》在全國政協禮堂放映。觀看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穀牧、程思遠,以及部分中央和國家機關負責人、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負責人,首都思想理論、教育、文學、新聞界的代表。長達90分鍾的《曆史的抉擇》放映之後,全場響起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曆史的抉擇》放映後,攝製組在現場邀請了各方麵的代表開座談會。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於永波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是一部轉變觀念的好片子,也是一部向黨的十四大獻禮的好片子。我曾經隨部隊在深圳地區工作很長時間,看到影片對深圳的今昔巨變反映得這樣充分,感到特別親切,很受鼓舞。”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王聚武說:“好片子。我看了一個多小時,就激動了一個多小時。”

很快,我們通過香港了解到,一些海外的重要媒體報道說,“在中共十四大召開前夕,推出《曆史的抉擇》這樣巨型的電影紀錄片,其意義耐人尋味”,“現在豎立全力推動改革開放的鄧小平畫像,可能標誌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這樣的一部重型電影紀錄片由深圳的某個部門主持攝製,可見深圳經濟特區的地位和巨大影響力”,等等。這在實際上既宣傳鄧小平重要思想和理論,又為中共即將召開的“十四大”營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良好氛圍。

凡是中共正式召開的重要會議,,一般都會由大會秘書處推薦一些革命歌曲、革命影片,與大會主題相匹配,起宣傳推動作用。革命歌曲是在會前會後播放的,革命影片則晚上在代表集中的住地放映。

《曆史的抉擇》在思想內容上,完全與“十四大”的政治報告一致,可以說是具體、生動地對黨的“十四大”的主題做了詮釋。因此,會務組專門安排代表們認真觀看了這部電影紀錄片。許多“十四大”代表觀看《曆史的抉擇》之後激動地說,觀看這部紀錄片,加深了對鄧小平南方重要談話精神的理解。一些外省區市的代表觀看了《曆史的抉擇》之後,除了讚揚這是一個好片子之外,同時還給予深圳經濟特區許多肯定和表揚。廣東省省委書記謝非專門到深圳代表住地看望代表們,他高興地對深圳市市委書記李灝說:“電影《曆史的抉擇》我們都看了,拍得很好。”

在慶祝“十四大”和學習“十四大”精神過程中,深圳的各個電影院都在放映《曆史的抉擇》。深圳各大媒體對於這部由深圳組織並參與製作、講過深圳特區故事、作為黨的“十四大”獻禮的大型電影紀錄片,紛紛發報道,寫評論。《深圳特區報》11月10日的一篇題為《大氣魄、大思路、大視角》的評論說:“《曆史的抉擇》作為‘十四大’獻禮片,敘述了深圳各種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正符合黨的‘十四大’所提出的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影片的解說詞雄渾深厚、鏗鏘有力,感染力和邏輯性強,催人奮進,促人深思。”

(選自吳鬆營著《鄧小平南方談話真情實錄——記錄人的記述》,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