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百年潮?中國夢》解說詞的創作從今年春節前就已經開始了。為了盡可能全麵準確地表現全片的主題,由總撰稿張勝友、徐鋒(以及撰稿於薇、樊文春、梁菲)組成的解說詞創作團隊齊心協力,數易其稿,不斷對解說詞的內容進行豐富、完善和打磨,力爭與時俱進、精益求精。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該片播出前夕。比如,今年3月底至4月初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5月4日親臨北京大學考察等最新內容都不斷被加人片中,使本片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多維視角闡述選準創作坐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百年潮?中國夢》分為《百年追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築夢天下》5集。張勝友談道,隨著本片主題的確定,5個篇章的板塊結構就自然形成了:第一集追古溯今,著重介紹了中國夢的由來與核心內涵;第二、三、四集與總書記的論述完全契合,分別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對於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第五集則放眼全球,將中國夢與歐洲夢、非洲夢、美國夢等世界夢進行對接,表達了中國願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真誠態度。“因此,這5集之間既相互關聯又各自成章,回答了中華民族為什麼要進行民族複興,中華民族複興為什麼可能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夢將給國家、人民和世界帶來什麼。”

張勝友認為,創作一部政論片可以有不同的結構方式,闡釋中國夢也不例外。創作團隊選擇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短短一年多時間內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風氣、新舉措、新成效作為重點敘述內容。“我們更關注當下,我們感到這種方式是最切合當下現實、最能回答老百姓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的,這樣可以同步引發觀眾的思索。”同時,將對古今中外很多重要曆史內容的回顧和思考作為背景,穿插在對當下的敘述中,這樣看畢全片絲毫不會有內容單薄之感,反而會感覺內容十分豐富和厚重。

中國夢是一個意義深遠、內涵豐富的宏大概念,深人闡釋本已不易;短短5集的有限容量要跨越波瀾壯闊的百年時空,其難度更是可想而知。張勝友告訴記者,麵對紛繁、龐雜、海量的各種曆史素材、數據資料、媒體報道等內容,如何在片中進行合理選擇和取舍尤為重要。因此,他在寫作中始終有自己明確的坐標係,並清楚地意識到不僅全片寫作應遵循這個坐標係,而且每一集寫作也應遵循這個坐標係,這二者是統一的:曆史一今天一未來,這是一條縱線;中國一世界,這是一條橫線。創作過程中始終都要維係著這兩條線,並根據這個坐標係來選取素材,論說思想,而不是僅僅著眼於單一事件或單一時間段。

延續藝術特色平等交流對話

作為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張勝友曾創作出《世界大串連》《力挽狂瀾》《沙漠風暴》《擎起達摩克利斯劍》等優秀作品,他的創作視角廣闊、題材宏大。20世紀90年代初,張勝友的創作重心逐漸由報告文學轉向影視政論片,20多年來,他已撰寫了近40部影視政論片,其中涉獵很多重大題材,並形成了自己的鮮明風格和藝術特色。《百年潮?中國夢》正是這種風格和特色一?以貫之的繼承和延續。

觀看《百年潮?中國夢》後不難發現,全片語言富有藝術性:文本句式洗練簡潔、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讓人心潮起伏,感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遣詞造句精美講究,比喻、排比等不同修辭手段穿插其間,文采飛揚;敘述娓娓道來,質樸親切,貼近觀眾。談及自己這種具有鮮明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時,張勝友說,電視政論片歸根到底是要向觀眾論說一種思想、一種理念。這種論說絕對不是簡單說教式的,而是要通過文學的、哲理的、詩化的語言,借助文字、畫麵、音樂等綜合藝術手段,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染力。隻有這樣,電視政論片才能傳遞出一種思想、一種意境、一種內在的邏輯力量,這也是政論片的藝術魅力所在。

在張勝友看來,政論片是散文和報告文學文體一種與時倶進的流變。在新媒體迅猛崛起的今天,政論片將傳統意義上的報告文學和新興的強勢媒體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解說詞與影視畫麵、音樂烘托互為鋪陳、相得益彰,其影響力和藝術效應將呈幾何級數放大,這樣的藝術實踐在《百年潮?中國夢》中隨處可見。比如,每一集的開頭方式都獨具匠心,或設問作答,或回溯曆史,或營造意境,無論哪種方式都能直抵人心,吸引觀眾一步步看下去;全片整體上視野宏闊,落筆時卻常以具體事件、具體人物等小切口進人,不少故事鮮活感人、細節生動,以小見大;很多精彩處語言收放自如,縱橫捭闔,具有強烈的藝術張力,帶動觀眾的情緒起伏。“通過我們的筆寫出的曆史宣言應當是立體的、生動的、藝術的、衝擊人們心靈的,而不是枯燥無味的。”張勝友不無自豪地說。

本片給人的另一種感受是,並非從頭至尾堆砌材料、照搬概念,而是包含很多經過作者深入思考後的個性化論述。張勝友認為,獨立的見解、獨到的觀點、嚴密的邏輯推理,這些都是政論片成功的基本標準。政論片創作需要將藝術的鮮活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糅合起來,這就需要知識、思想和政治辨別力等各方麵的積累、升華。政論片撰稿不能滿足於就事論事,而是要在廣泛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做出新的判斷。“在創作政論片時,我總是努力將大家共同關心的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問題,轉化成易於為廣大觀眾接受的表述和語言,從而實現與觀眾的平等交流和對話。希望此次播出的《百年潮?中國夢》也能引發觀眾對中國夢的思考和共鳴。”

(原載《文藝報》2014年5月28曰)

闡釋中國夢的形象教材

讚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

仲呈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當今全黨全國人民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熱門話題。5集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段剛一播出,就引發舉國熱議,反響強烈。該片以極具吸引力、感染力的視聽藝術語言,準確而生動地闡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曆史由來、基本內涵、實現要素及其哲學意蘊,堪稱是一部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形象教材。

該片立意高遠,結構縝密,邏輯性強。開篇從習近平總書記履新參觀大型展覽《複興之路》時發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中國夢”政治宣示說起,將中國夢置於百年來世界變革的總情勢和中國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加以考察,以《百年追夢》鋪陳開去,以《中國道路》講“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中國夢隻能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才能實現,《中國精神》接著講“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再接著講“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最後,《築夢天下》放眼世界,將中國夢與非洲夢、歐洲夢、美國夢聯係起來審視,抒發了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共同圓夢的真誠願望。如此結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立足今天,反思昨天,為了明天,把中國夢的曆史成因、現實依據和美好前景,把中國夢對天下大同的獨特貢獻,闡釋得有條不紊、深入淺出。

該片解說詞的哲學、史學、文學高品位令人折服。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青年節視察北京大學時曾精辟指出: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曆史鏡鑒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對“夢”,注入了哲思:“有哲人指出,一個國家處於上升期的標誌之一,是這個國家開始擁有她的‘造夢’能力,她的國民也開始自信地談論自己的夢想。”對“道路”,注入了曆史哲學的精辟分析:“道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曆史使命,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從‘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到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良性互動,凸顯體大思精的時代特征'對“精神”,更從哲學層麵揭示了中華文化與中國精神的內在聯係:“中華文化積澱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誌,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固發展的豐厚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們超越民族、血緣、語言、地域等方麵的差異,熔鑄起實現中國夢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說到史學品位,在《百年追夢》中,從世界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說到中國華夏文明,又“從伏羲明道到精衛填海,從女蝸補天到大禹治水;從始皇一統到漢唐盛世,從富庶大宋到繁華明代;從冶鐵鑄劍到火藥發明,從造紙技術到活字印刷,從指南針的運用到鄭和七下西洋……”縱橫捭闔,點評精當;而通觀全片,對領袖、偉人、先賢、學者、專家、工人、農民、教師、醫生乃至“最美婆婆”“最美爸爸”各自在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給予了唯物史觀的科學評價。這一切,確實讓人從中“看成敗、鑒得失”。至於說到文學品位,領銜總撰稿的張勝友是報告文學高手,多年來他致力於探索用電視政論片這種新樣式,把傳統意義上的報告文學和現代化的電視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創作出了一批頗受好評的作品,如《十年潮》《曆史的抉擇——小平南巡》《海南:中國大特區》《讓浦東告訴世界》《風帆起珠江》《閩商》等。這次在《百年潮中國夢》的解說詞撰寫中,他帶領創作集體延續了過去作品形成的“壯闊、雄渾、豪邁”的語言風格,在精雕細琢上狠下功夫,敘事、描寫、抒情、造境、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穿插運用,豐富多彩,恰到好處,通體和諧;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運用嫻熟,遣詞造句精美考究,信手拈來,行雲流水,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妙語佳句,數不勝數,有效地增強了吸引力與感染力,令文學性又上升到一個更新的高度。

《百年潮?中國夢》是一部電視政論片,解說詞縱有再高的哲學、史學和文化品位,倘若電視化程度不高,即與解說詞相匹配的畫麵、音樂、動效等不能水乳交融、互補生輝,那麼也是枉然。該片最突出的藝術特色,便是其出色的電視化程度。該片充分發揮了視聽資料的獨特優勢和音畫對位、剪輯特技等技術優勢,並以高超的審美眼光,盡可能選擇最合適的畫麵和最精當的音樂、音響,為解說詞增光添彩,令兩者美美與共,渾然一體,產生最強烈的感染力和最絕妙的美感。文學思維與視聽思維是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兩種思維。前者作用於讀者的閱讀神經,激發讀者產生對應的空間聯想;後者作用於受眾的視聽神經,產生對應的時間聯係。前者無具象,後者有具象。而把握兩者的聯係即契合點,絕非易事。譬如,每集之首,都匠心獨運,引人人勝。或設問作答,或營造意境,或回溯曆史,所配畫麵、音樂、音響都極考究,顯得大氣磅礴,扣人心弦,觀之頓生“可以情飛揚、誌高昂、人靈秀”之慨。該片電視化程度之高還表現在鏡頭語言剪輯的節奏感上,緩急得當,動靜有間,整體凝重而和諧。如第4集闡述“凝聚中國力量”時,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同期聲:“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接著,從宏觀上配以新聞資料展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到鐵腕反腐為改革鋪路,到凝聚起各民族、各階層、各行業的力量彙成強大的中國力量,再到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這時,由宏觀而及微觀,插人對家喻戶曉的德藝雙馨的電影表演藝術家李雪健的采訪,且聽他那抑揚頓挫、平實可親而又帶有磁性的真實聲音:“中國夢啊,是咱們民族的一個偉大而美麗的夢想,一個路標。所以呢,每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在實現中國夢這個路上啊,都不是旁觀者,都不是過路客,都不是局外人。隻要我們大家團結一心,就有力量。隻要大家群策群力,就有智慧。隻要我們堅定自信,肯定能出高手……”熒屏上,又配以李雪健飾焦裕祿的電影的精彩畫麵,大大強化了視聽語言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百年潮?中國夢》這部闡釋中國夢的形象教材不僅有助於我們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一係列重要講話精神,而且為中國特色的電視政論片創作提供了新鮮經驗,為調控當下多少有點失衡的電視文化生態做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因此,像《百年潮?中國夢》這樣的優秀作品,不僅要在電視台反複播出,而且應當進人大、中、小學課堂。

(原載《求是》2014年第13期,《中國政協》2014年

第11期)

大時代的嘹亮詩意

觀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

梁鴻鷹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的共同願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多彩而偉大的夢想,說明這個民族和國家正處在一個欣欣向榮的時期,中國夢的提出回應了大時代的中國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反映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發展蒸蒸日上,令人驚歎的成就、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國度,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時代呼喚中國夢,中國夢催人奮進,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的出現,是對這個沸騰時代熱烈氣象的回響與烘托,是對百年滄桑的一次深情回望,作品充分發揮文學、政論、影視的綜合效應,吹響大時代征途上的嘹亮號角,有力地喚起人們美好的憧憬,激發起共同奮鬥的豪邁之情,形象地讓世人看到,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也是個人的夢,與我們每一個人密切相關,中國夢不是遙不可及的幻境,而是迎接無盡曙光的現實,隻要凝聚起全社會的共識,所煥發出的無窮力量必將創造一切可能。

詩意中國聲音

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的思維”。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視野宏闊、氣勢磅礴、含義深刻,是一次中國聲音的獨特傳達,這一聲音的主旋律反映的是我們黨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製度自信,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中國夢的實質和本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品是用一種普通人聽得明白、願意聽的語言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僅是站在一定的曆史高度,以世界的眼光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而且是用樸實又富於詩意的語言來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通了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深刻聯係。這種聲音傳達的既是人們的理想、渴望,也是中國人的人生追求和期盼所達到的高度。

精神立則人格立,精神強則國家強,中國聲音裏最富感染力的是中國價值、中國精神的昂揚內涵。對於一個正在蓬勃向上的國家而言,核心價值觀無疑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紐帶,中國精神體現著國家意誌和民族精神的價值坐標。比如,對愛國主義的弘揚,作品在回放一個個激蕩人心的畫麵的同時,以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告訴人們,“歸宗炎黃、溯源華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國救民、愛國愛鄉,戀土歸根、報效桑梓等,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傳統要義'句句鏗鏘有力,聲聲激動人心。這種中國聲音的傳達,有著中國力量的堅實、中國精神的昂揚,作品以一個個事例與畫麵,展現了中國夢之於國家的遠大、厚重與宏闊,同時反映了中國夢對每個人具體奮鬥的密切關聯,從而昭告人們,要學習古代聖賢身體力行、勤於勞作的高尚品德,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勤勉奉公、刻苦耐勞精神,有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堅忍不拔、鍥而不舍,中國夢一'定會在我們手中實現。

絢麗中國故事

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作為成功的藝術實踐,有著強大而清晰的敘事邏輯與脈絡,作品上探遠古,下接當下,以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奮爭為線索,以中華民族的百折不撓為主旋律,完成了一次中國故事的精彩講述。在這種敘事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是中國人的血氣、骨氣與誌氣,我們看到,從伏羲明道到精衛填海,從女媧補天到大禹治水;從始皇一統到漢唐盛世,從富庶大宋到繁華明代;從冶鐵鑄劍到火藥發明,從造紙技術到活字印刷,從指南針的運用到鄭和七下西洋……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和世界上唯一曆史文化從未間斷並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勤勞智慧的炎黃子孫向世界奉獻著一個個文明成果,絲綢之路、遣唐大使、四大發明、鄭和西下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中國故事富有代表性的

篇早。

中國故事的精彩是一種“宏大敘事”的國家夢與“具體而微”的百姓夢緊緊相連、相輔相成的生動寫照。《百年潮?中國夢》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展開。比如,農民育種專家沈昌健一家人,在勞動中探索科技的奧秘,在困境中永不放棄追索,在實幹中不斷超越自我,終於創造出一個個奇跡。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龔全珍,多次捐款救災、資助貧寒學生、幫扶困難家庭,主動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選擇返鄉與鄉親一起建設美好家園。最近幾年裏,以“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最美鄉村教師”馬複興、“最美鄉村醫生”周月華等為代表的“最美現象”,到處演繹著中國故事的美麗,綻放出中國性格的姹紫嫣紅,《百年潮?中國夢》所給予的濃墨重彩的表現,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

厚重中國氣派

國運興則文運昌,大時代必有大作品,《百年潮?中國夢》孕育於大時代,是沸騰大時代熱烈氛圍的產兒,是中國夢的一次熱情演繹。作品立意高遠、縱論古今、大氣磅礴,充分顯示出厚重、端莊、朗勁的中國氣派,這種氣派從遠古走來,具有華夏五千多年文明的曆史厚度,彰顯著中國夢的曆史邏輯、現實訴求和未來展望的內在聯係9作品的厚重端莊還建立於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風雲激蕩的實踐,其立意與敘事邏輯的朗勁源自無數人奮鬥、夢想成真的精彩,作品中一個個中國故事,散發出曆史真實和中國夢想本身的溫度與力量。同樣,這種厚重得自電視政論藝術創作與時代同行,與生活進步共脈搏的追求,是一個藝術門類不斷臻於成熟的表征。

《百年潮?中國夢》的中國氣派的厚重感表達了中國人震撼世界壯舉的自豪,是中國人探索、奮進、創新路途上的自信,是我們這個民族在實現複興征程上的悲壯、蒼涼與向上的豪邁,正如主題曲《這條路》對中國道路所表達的,“這條路熱烈的鮮血澆灌了複興的萌芽/這條路滾燙的汗水浸透了希望的原野/我們從容我們自信/一條心齊努力我們走在大路上”。自豪與自信是作品藝術風格的底色。這種藝術氣派從創作實踐上來講,是充分發揮了電視政論片的綜合優勢,來自電視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完美融合。總撰稿張勝友是位飽含深情、藝術感覺充沛的報告文學大家,他作品成功的創作經驗告訴我們,文學語言的力量來自對作品主題、主調與主色彩的把握,而文學語言的正確、自然和張力,是構成與電視語言相互提攜、彼此補充,進而形成良性呼應與互動的基礎,作品文學語言的鏗鏘有力、內涵豐富,與富有現代風韻和強烈形式感的電視語言相得益彰,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整部作品視野開闊、氣勢鎊礴,總體呈現端莊、大氣、陽剛、向上的風韻,富於大時代的萬千氣象,具有當代藝術追求的豐富蘊藉,視覺衝擊力與思想震撼力完美統一,是電視政論片創作的一個良好範例。

(原載《文藝報》2014年6月25曰)

拓寬中國夢的價值詮釋空間

——關於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

王國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當前中國的一個重大話題,受到海內外的熱切關注。闡釋中國夢,既關乎理論上的精確闡釋,也關乎實踐上的具體抓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問題也經常縈繞人們的心際。比如,中國夢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國夢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實現中國夢,需要仰仗哪些力量支撐?中國夢對於世界而言意味著什麼?……於是,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被適時推出,對這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了集中而深刻的解疑釋惑。

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共5集,內容分別是《百年追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築夢天下》。總體而言,這部政論片條理清晰,論理精辟,深人淺出,全方位地解讀了中國夢的內涵與實質,拓寬了中國夢的價值詮釋空間,有利於人們正確認識中國夢,充分了解中國夢。

《百年潮?中國夢》具有“壯闊、雄渾、豪邁”的創作風格,追求一種氣勢的經營與鑄造。創作上的氣勢,不是所謂.“大詞”的堆砌,也不是口號式的呐喊與張揚,而是需要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需要一種從字裏行間奔湧而出的思想深度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