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是廈門的靈魂,數百年來,這座海上花園的生命軌跡是“先有海,後有港,再有市”。然而,海域環境的惡化逐漸侵蝕著這座城市的身軀。
2002年,廈門啟動了“恢複海洋生態鏈,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西海域整治工程;拆除網箱、淺海吊養及灘塗圍網,還大海以蔚藍的生命律動。為此,政府專門開發出一批經濟項目,把祖祖輩輩靠海為生的漁民,從“海邊漁民”轉化成“海灣市
民”,實現了生產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
2006年,廈門開始了規模更為浩大的環東海域綜合整治與城市開發戰役,這是一項海域整治與陸地開發相結合、新城建設與新工業區興建相結合、發展經濟與維護生態相結合的生態工程、後勁工程和富民工程。
廈門特區人開始在環東海岸造夢:一片亮麗的生態海灣正在生成,一道容納國際資本擴張和產業轉移的綠色工業走廊正在鋪展,一座資源集約型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正在崛起。
陽光、空氣、海水、紅樹林、木棧道、人造沙灘、親水平台、濕地公園、休閑泳場、遊艇碼頭、摩天巨輪、下沉廣場、旅遊觀光道路、漁人碼頭廣場……生態概念,在這裏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閃爍的漁火,接過西山的夕陽;漁夫的竹篙,點碎靜靜的海麵
這一個古典的詩境,曾在廈門東海域漂浮了上千年。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一片最適宜人居住的絕版自然海灣,竟然重現!
鼓浪嶼,因西南角有奇石,受風浪衝擊時聲如擂鼓而得名。這裏曾經是“萬國博物館”,也是西方文化最早進人中國的地區之一;政客帶來了軍隊與殖民政策,傳教士們卻帶來了建築、音樂、科學和文化。於是,小小鼓浪嶼,孕育了秋瑾、林語堂、林巧稚、馬約翰、盧嘉錫、殷承宗、許斐平、舒婷等一大批赫赫名人,會聚了萬國建築樣態,被稱為鋼琴之島、音樂之鄉。
鼓浪嶼有600台鋼琴,其密度居全國之冠。行走於幽靜小巷,不時有悠揚旋律飄過;恍如穿越百年,回到曆史深處!
關於廈門,關於文化,蜚聲海內外的還有廈門愛樂樂團的恢弘交響,及其靈魂人物鄭小瑛,這是我國唯一實行總監負責製、不占國家編製的民辦公助交響樂團。小白鷺民間舞團的翩翩舞姿,以其中國民族舞蹈和閩南地方特色,成為廈門經濟特區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此外,中華兒女美術館的新銳、上古文化藝術館的古意,都傳遞出一束文化的智慧與光芒,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懷。
歌仔戲、高甲戲、南音肩負繼承傳統、銜接閩台的曆史使命,舞台表演爐火純青,劇目創新屢獲大獎,豎起了閩南地方藝術的豐碑,享譽海峽兩岸。2011年金秋時節,國際戲劇協會第33屆世界代表大會在廈門隆重舉行,這是國際戲劇協會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聚首中國,廈門作為主辦城市一時成為世界戲劇界的焦點。
廈門經濟特區在取得一係列令人眩目的建設成就的同時,也著力塑造文化軟實力,以矯健的身姿大步邁向“藝術之城、文化之城”的更為高遠的目標。
《求是》雜誌曾發表了中共中央編譯局和求是雜誌社聯合調研組的一篇文章——《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成功實踐——廈門發展模式的思考》;文中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以實踐探索形成的成功發展模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解放思想為前提,以國際市場為依托,以新型工業為支柱,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以改善民生為目的,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廈門模式。
科學發展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主旋律,強調統籌城鄉之間、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始終以改革統攬全局,推進社會全麵進步。
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際花園城市……一頂頂桂冠,組合成一支盛大恢弘、天人合一的廈門交響曲,它奏響於大海蒼穹之際,回蕩在廈門的街巷山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