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城市傳奇 上篇城市之門(2 / 3)

於是乎,天時地利人和,大變革時代賦予東莞經濟騰飛的機遇,東莞革故鼎新,順理成章成為各路英豪的演武場。

毫無疑問,張子彌稱得上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78年,這個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的小老板,正深陷因人工成本飛漲而麵臨破產的困境。也許是強烈的“鹹魚翻身”的企盼,給張子彌注人了一股冒險一搏的勇氣。這一年夏天,他第一個來到了東莞虎門鎮,與一個叫太平服裝廠的小作坊接洽、談判,一拍即合。在東莞第二輕工業局領導支持下,他很快租用廠房,掛出了太平手袋廠的牌子,並毅然關閉了香港的工廠,把幾百台機車全部搬來了東莞。張子彌的探路顯然起了拋磚引玉的效應,眾多疑慮重重駐足觀望的港商,很快爭先恐後地前來效仿……張子彌還在珠三角率先引入了香港管理模式,並建議在南海建中國第一個補稅倉。

今日,作為“中國第一廠號”的太平手袋廠早已成為曆史了,但張子彌的名字永遠定格在了這一曆史性的巨變中……

聲名顯赫的廣東宏遠集團是全國第一批上市的鄉鎮企業。初創時,該企業以工業區開發經營為主,進而以之為基礎拓展經營領域,逐步以房地產業、藥業為龍頭,兼營體育、服務、國際貿易等配套產業,發展成跨地區、多元化經營,總資產超過22億元、淨資產13億元、總股本達4.5億股的一個經濟王國。首創中國第一家民營籃球俱樂部、CBA第一家贏利俱樂部、中國足壇第一筆轉會等奇跡。

而創建與統率這一龐大經濟王國的,是人稱“林叔”的東莞篁村的土生土長的農民陳林。

1983年的東莞,創造財富已變成全民性的崇拜對象。敏銳的農民陳林毅然“洗腳上田”,開始經營小家電、小型發電機,虧得血本無歸;再經營柴油、化肥等小宗生意,掙得第一桶金。1986年果斷買下篁村380畝荒地,蓋起廠房後,將之開發成宏遠工業園區,日本TDK集團旗下的新科電子廠、美國史丹夫集團旗下的添迪製品廠等一批國際加工企業相繼前來落戶……此後,陳林在引人外資、產業擴張、資本運營等方麵,招招妙棋,勇為人先。陳林在回首20多年的創業史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時也,運也,機遇來了就一定要把握!”

這句話,恰到好處地極為形象地詮釋了東莞30年來迫不及待的工業化急行軍!

黃劍忠是福建省閩西永定老區一個農民的兒子,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後即在家鄉小煤窯挖煤,開公路,還遠走江蘇山區去做木工。

1987年,在打工大潮裹挾下,他南下闖世界,成為當年“百萬民工下東莞”中的一員。20年的拚搏奮鬥,黃劍忠書寫了一個打工仔的神話:一躍成為擁有十幾億元資產的金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旗下擁有金業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東莞市金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中凱國際酒店有限公司(五星級),以及分布於北京、福建、湖南、雲南等省區市的一批金業子公司。十幾個係列的電子產品暢銷全國及歐洲、美洲、中東、東南亞各國市場,並獲得300多項國家專利,其中金業GOLDYID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金業複讀機榮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

多年來,作為成功人士的黃劍忠熱心慈善事業、公益事業,回報社會。在賑災、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醫等慈善領域,捐資累計超過1600多萬元。

半個多世紀前,“紅旗卷起農奴戟”,一場大革命的風暴席卷閩西,血與火的洗禮將成千上萬閩西老區農民鍛造成紅軍戰士,有些人甚至成了人民解放軍的將軍;今日改革開放,大浪淘沙,又成就了黃劍忠輩新一代農民企業家——曆史大舞台,就這樣交相更迭,演繹著人生的輝煌!

“海納百川,厚德務實”,東莞人世世代代引以為榮耀的品行,培育了今日的“東莞精神”。

然而,當港商、台商、外商蜂擁而至,當一輛輛大貨車、集裝箱櫃車魚貫而人時,司機們的一句口頭禪卻深深地刺痛了東莞人的心:“不怕東莞佬,最怕東莞路!”是呀,當年的東莞僅有1.5公裏水泥路,去廣州要擺渡幾個碼頭,且沿途淨是坑坑窪窪的土路,晴天一路土,.雨天爛泥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