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因比把世界曆史劃分為二十六種文明。他堅定地認為,應該把曆史現象放到更大的範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範圍就是文明。

麵對一個饒有興趣的提問:“如果再生為人,您願意生在哪一個國家?”湯因比思索片刻,明確地回答道:“我願意生在中國。”他給出的理由是:“中國今後對於全人類的未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後,他進一步闡明,這是他對世界不同文明體係做了詳盡的比較和研究,並將中國置於全球演變的多維空間進行評估之後所獲得的審慎結論。

進化論人類學者達爾文也曾經講過:“相對於其他文明,中華文明更具有典範意義。”

試想:當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現代化大道上迅跑時;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整個東部海岸線上那條地理級生產線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輸出商品,打造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最耀眼的工業神話時;當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老經濟特區曰新月異,帶動著浦東、前海、橫琴、南沙、環渤海經濟圈、上海自貿區等一批新的經濟板塊連片成線時;當中國人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全方位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及國際化進程,幾乎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年、二百年乃至三百年所走過的曆史時;當中國體量快速增大,千真萬確實現了“超英趕美”,與此同時,經濟實力的大幅飆升,又帶動了軍事實力與國際話語權的顯著提升時……毫無疑問,中國的和平崛起,成為21世紀人類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成功學上有一句話:成功與努力有關,成功更與選擇有關。

毋庸置疑,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社會轉型獲得巨大成功,既傳承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又以開闊的胸襟擁抱當代世界,獨步天下而風光無限。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今天,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其速度在五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這是一個無人預料到的巨大轉變。”並指稱:“中國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的,而非作為西方社會的榮譽成員。”

當下,中國領導人規劃的“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頂層設計,以及“兩個百年”“民族複興”和“中國夢”戰略目標的提出,正是續接中國社會一百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壯闊曆史,並朝更為宏偉瑰麗的目標——“第五個現代化”邁進。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兼有文章之華也”。《春秋》雲:“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故而,每當中華民族遭遇困難、挫折,中華文明的基因總會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

中華民族形成的多元性與混合性,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也得益於其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求同存異的特質;中華文明樂於與其他民族的文明和諧相處,借鑒其他民族文明中的積極成分,並在與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中,既增強對外域文明的理解,又提升對自身文明的認同。

曆史已經證明:東方這頭“沉睡的獅子”醒來了,並以“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姿態展示在世界麵前——這正是對於“李約瑟之謎”的生動詮釋。

(原載《人民日報?觀天下》2014年10月16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