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從興盛到衰敗,再到複興與崛起,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民族蘊含著一種巨大的內生力量一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同心力與生命力,其內核基因則是: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中華文明海納百川、求同存異,不僅樂於與其他文明和諧相處,而且善於借鑒其他文明的積極成分,並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既增強對他者的理解,又提升對自身的認同。
20世紀中葉,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曾發出一個詰問:“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並進一步提出:“為什麼公元16世紀之前,在將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方麵,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之後中國科技卻停滯不前?”
這兩個話題獨具慧眼,在中國雖算不上家喻戶曉,但至少在科學界盡人皆知。李約瑟認為,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遠超其他所有國家,但是,所得到的承認遠遠不夠。正是李約瑟那部傾注了他畢生心血、號稱“東方文明通史”的曠世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那部西方有史以來撰寫的第一部詮釋這個“中央之邦”的鴻篇巨製,使得西方人重新認識了中國曾有的輝煌的科學與文明。
對於李約瑟的詰問,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百思未得其解,幹脆稱之為“李約瑟之謎”。
美國另一位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其名著《中國:發現與發明的國度——中國科學技術史精華》一書中支持了李約瑟:“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恐怕會毫無爭議地全都歸屬於中國人了。”
此話並非妄言。眾所周知,中華文明與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共同創造了人類遠古文明的輝煌形態,中華文明曾經處於世界古代文明的五大中心區域,且唯獨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正是這個神奇的東方古國,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發明了指南魚、指南龜等,後演化成在航海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指南針;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唐朝研製出火藥,製成慶典中的煙花、神火飛鴉等;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此前的雕版印刷術也占盡世界先機。除世界矚目的四大發明外,中國領先於世界的科學發明和技術發現,至少還有百餘種。據史籍考據,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到了19世紀,才驟降為0.4%。
“李約瑟之謎”的反證是:“為什麼近代科學又隻發生在西方社會?”
回望五百年前的世界地理大發現,從威尼斯著名商人和探險家馬可?波羅遊曆中亞、西亞、東南亞,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掀起了文藝複興與研究東方文明的浪潮。從1687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表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從而奠定此後三個世紀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到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終結人類過去由人力、畜力、水車、風車等力量來轉動機器的曆史,蒸汽機成為大工業的新動力,從而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到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大陸進人工業文明時代;再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創立,開啟電氣化時代……歐洲的科學技術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奮起直追,終於超越了中國。
如果我們細心分析,就會發現李約瑟陷入了兩段式表述模式中。
第一段表述:為什麼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6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麵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但中國的政教分離、諸子百家、私塾教育和科舉選拔製度等,何以沒能在同時期的歐洲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