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有一句話是很多人做人的準則,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說做人要做到這樣一點:自己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也不要要求別人。用來提醒人們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強加於人或不要對自己要求低、對別人要求卻高。
我這裏卻要告訴大家另一句話,叫做“己所欲,勿施於人”,自己能做到的,也不要要求別人。
看完本書,或者你以後有機緣參加“愛的能力”課程,會幫助你成長在經營情感方麵的能力。
但我要提醒的是,當你的能力提高了,你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了,你知道如何述情、共情了,很多時候你也能允許對方了,你還知道如何影響對方讓他變得越來越好了,但請你不要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你的愛人。
在你的愛人做不到這些時,請你允許,因為你能做到的,他不一定能做到。
這也是應該允許的事情,允許對方暫時在愛的能力上不如你,允許他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否則,你會因為比對方多懂些本書中的內容而增加新的煩惱。
原本你沒有看本書時,你也不會述情、不會共情,這時,當你的愛人也不會這些時,你可能並不覺得他做得不好。而你看過本書後,當你發現他很多時候連述情、共情都不會時,如果你挑剔他,你挑剔的水平肯定比原來高多了,你甚至會挑剔得很專業,這樣的話你看書反而看出煩惱來了。
其實,你看完本書,隻是增長了知識,書裏的內容你要完全做到的話,是需要練習,甚至是修煉的,隻有通過實踐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有知識沒能力的人叫“高知低能”。看書和上課的區別也是這樣的,看書往往是增長知識,參加訓練課程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如果你看完書不去練習,而是拿你所知道的挑剔別人,就成了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別人的人。
不隻是看本書,看其他書,或者上課也是一樣的。自己懂了、會了之後,如果不能允許愛人不懂、不會,馬上就會影響自己對愛人的看法。有的人甚至會開始看不起自己的愛人,這就本末倒置了。本來看書、上課是希望夫妻關係更好的,結果更差了。
你需要做的是允許他有個成長的過程,慢慢地影響他,讓他成長。
如果一個人做不到這一點,他掌握的知識越多,懂得的越多,他的煩惱可能就越多。自己站得越高,對比之下,別人站得就越低,如果不允許別人站得低的話,自己就會痛苦。
其實,不要怪別人做不到,也不要嫌棄別人不明白。你以前也做不到,也不明白,那些人不過代表以前的你罷了。不接納他們也是不接納以前的自己。
這個過程就好像一個窮人,很多年都沒有什麼錢,終於有一天有錢了,就開始看不起所有窮人一樣。
在出過國、留過學的人中會有這樣的小部分人,出國前和眾多國人一樣,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好的。但在國外生活幾年,回來就開始看不慣國人的種種做法,就開始不習慣起來。
其實,在出國前,自己也是現在他不喜歡的這個群體,當時也沒有覺得哪裏不好。出國幾年,因為自己被新的環境慢慢改變了,因此回來之後,反而不適應國內了,這就是沒有做到“己所欲,勿施於人”。
要知道,如果這些人沒有出國的經曆,他們可能就和很多人是一樣的。因為很多人沒有他們的經曆,所以,要允許很多人暫時在這個水平上,先做好自己,然後慢慢地去影響大家。讓更多的人也做得越來越好,而不是抱怨和指責國人做得不好,你要思考的是,你能為國人素質的提高做點什麼?
與人的交往和互動也是一樣,你能做到的不是要求他人,否則你會越來越看不慣更多的人。你不但不要要求對方做到你能做到的,還要繼續用你的方式對待對方,慢慢地去影響他們。
就像你跟一個朋友交往,你發現你去他家時都帶禮物,他來你家時不帶禮物。如果你拿自己能做到的去要求別人,你可能就會對他不滿,認為他不夠尊重你,如果你據此以牙還牙,你也開始去他家時不帶禮物了。那麼,你是否發現,你已經被他影響了,你由於有了他這樣一個朋友,你就變成了一個跟他一樣的人。結果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並不由你自己決定,而是由對方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