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外麵傳來了一陣地吵鬧。
兩人忙起身來到外麵,卻見幾個佃農正在跟一個瘦小枯幹的中年人爭吵著。
“這麼好的地,這麼種實在太浪費了。”中年人道。
“胡說,我們以前都是這麼種的,也沒見地裏少產糧食。按你說的種,就能多產糧不成?”佃農帶些諷刺地道。
……
見東家現身了,幾個佃農忙跑到他的身邊,對他道:“東家,我們正在整地,這個人過來搗亂,非說我們種地的方法不對,您給評評理。”
中年人也走了過來,雖是一個標準的農人樣貌,卻十分懂的禮法,對著明鈺和鬱無殤施禮:“見過公主殿下,見過聖徒大人!”之後,方起身對著鬱無殤道:“聖徒大人,小民複姓東野,單字常,是西北的……”
“等會!”還沒等他介紹完自己,明鈺卻打斷了他的話,問道:“你說你姓東野,可是元朔東野家的人,東野歸是你什麼人?”
聽明鈺提到東野歸這個名字,東野常似乎有些拘謹起來,有些緊張道:“是……是的,我是元朔東野家的人,是犯官之後,東野歸是草民的祖父。”
鬱無殤好奇地看向明鈺,明鈺轉身為他介紹東野歸其人。
東野歸曾是正德年間的一個農部的小吏,對農事十分的精通,十分受農部禦使的器重,但此人特別倔強甚至有些剛愎自用,遇事從不懂得變通。此人對糧食種植十分的精通,他通過幾年的摸索和實驗,發現傳統的撒播密植法存在著諸多的弊端而且產量不高,但采用席壟法不但能能提高糧食的產量,而且還有很多地好處,既利於苗間通風,利於除草翻耕,澆水也均勻,還節省種子。這麼好的種植方法,他想盡快地推廣,於是便上書農部要求改良種植方法。
但是傳統的種植方法已經沿用了千萬年,哪能一下子就改變了呢?他的上書被駁回,並同同僚爭吵起來,不小心將這個同僚打傷,因而被罷官入獄三年。刑歸之後,便帶著全家老小回了元朔老家。
之所以明鈺能夠知道東野家,是因為老皇爺有時候拿東野歸這個人教育明鈺,做事要執著,但做人要低調要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東野歸癡迷於農業是非常有名的,就連皇帝也知道這個卑微小吏,足見他的癡迷程度,然而,就因為他行事太不懂得變通,最後的結局卻是不幸的,本來是好事,最後反而給自己招來了禍端。
對於席壟法種植糧食,鬱無殤知道前世的農民好像都是用這種方法。於是,鬱無殤便把幾個人叫到房間內,想聽一下他們各自的意見。
佃農們說他們的種植方法能夠利用每一寸的土地,能夠多產糧食。而東野常卻說,撒播密植法不利於通風除草澆灌,反而會影響產量。
雙方依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但鬱無殤知道席壟法的確是很好的種植方法,但光憑嘴說是不能被人們接受,要用事實說話。
於是,便決定分開來種,一半的土地依然用傳統法種植,一半采用席壟法種植,等到了收獲的時候孰優孰劣一看便知。
東野常一家同樣是逃難過來地,現在這家人不是築壩就是修渠。在鬱無殤的授意下,在農莊裏為他家修繕了幾間房屋,便讓這家人搬了過來。
對於這樣一個人,鬱無殤是肯定不會放走了。別人不知道,等到秋收的時候,估計所有人都會大吃一驚地。鬧不好恐怕皇帝都會眼紅,沒準還會跟自己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