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永遠不畢業的博士小業主(1 / 2)

自從爸媽走後,熊曉西沒少往紀雲的小店裏跑,目的簡單純粹,隻有一個——蹭飯。紀雲雖然頭疼的不行,但也不好張口下逐客令,一是熊曉西現在無業在家,身邊又沒爸媽,自己不好太跟她計較;二是自己小時候也沒少去曉西家蹭飯,現在被反蹭也算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紀雲長得白白淨淨,這種長相放在男人堆裏起碼算是端正。笑起來,下巴尖尖翹翹的,給人很溫暖很親切的感覺。不近視,但清瘦的臉上總是帶幅方框細邊平光眼鏡,據說是因為他的所有同學,同好,同宿舍、包括親爹媽還有叔叔嬸嬸,無論男女老幼都帶眼鏡,在這方麵,他不想與眾不同。

以好吃懶做為榮的熊曉西在紀雲那裏得到的代號是“小飯桶”,聽起來似乎可愛,其實內藏損人暗器。紀雲認為美女貪吃才有資格被稱為“吃貨”,而熊小西這樣的氣質,隻能被叫做“飯桶”。可畢竟曉西個頭中等,身量纖細,吃的量也不算太大,所以加個“小”字粉飾一下太平。

熊曉西常跟人說紀雲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好哥們,超越了性別和種族的純友情。紀雲對這種熱辣辣地表達親近的叫法特別不以為然:這聲‘好朋友’可不是白叫的,頂著這樣的稱號,無非方便了熊曉西這個飯桶可以光明正大、長年累月、厚顏無恥地在自己慘淡經營的小飯館裏混免費的早、午、晚餐吃。現在小飯館的首席營運官是較真的傅蜚華,他雖然看在瑪賽和自己的麵子上,允許熊曉西這個老大難記賬,但最後如果有欠款一定會找我這個名義上的老板要賬!

傅蜚華知道熊曉西是個畢業既失業的待業窮鬼,聽說她為了養活土豆那隻胖狗,自己隻好可憐兮兮地節衣縮食,每天餓紙片人似的飄來飄去,近一段時間來店裏吃飯基本都是扶牆進扶牆出的。傅蜚華雖然是位有事業心又鐵石心腸的運營官,但還沒狠到打算逼出個人命,那樣會顯得自己太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況且他也不希望自己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熊曉西在自己的“賽女神”那裏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以他的個性,與其留下壞印象不如不留下印象為好。

傅蜚華對曉西的好朋友瑪賽那是相當的一見鍾情、再見傾心,已經在心裏默默喚之為“女神”,暗暗盤算著熊曉西來得勤,自己見到賽女神的機會自然也會成幾何數增長。於是,眼睛裏不揉沙子的的傅營運官卻能對熊曉西混吃混喝的行為睜一眼閉一眼,起碼不會當麵催款,反正私下裏已經清清楚楚地記好賬,月終歲末管紀雲要錢補窟窿就是了。

話說起來,紀雲算是熊曉西認識的第一個姓紀的人,當時這個戴眼鏡的小男孩走到自己麵前,慢條斯理說了句:“小妹妹好,我叫紀雲,紀律的紀,白雲的雲。”曉西就一下子記住了他。

紀雲的表叔是曉西爹媽的同事,紀雲的親生父母由於工作關係長期外派,還總去那些不適合人類居住甚至生存的地方做研究工作,根本不可能把兒子帶在身邊。紀雲老爸是獨子,爺爺奶奶去世的又早,姥姥姥爺住的特別遠而且年紀也大了,總之都沒法接收紀雲。一來二去,隻好把兒子拜托給遠方表弟紀明律和趙燕錦夫婦照顧。用曉西的話說:算是過繼給他們了。紀雲從小異常獨立,自理能力超強,幹什麼都不用大人操心,離開堪稱工作狂魔的父母,反而覺得自由輕鬆。紀明律和趙燕錦夫婦崇尚丁克家庭,商量好終身不要孩子,享受兩人世界,後來留紀雲在身邊倒是格外悉心照顧,隻是並不把少年老成的紀雲當小孩,對於他的私事和學習、生活上的決定一般都很尊重,所以熊曉西特別羨慕紀雲能有地方享受家的溫暖,卻不用承受爸媽無休無止的嘮叨。

從曉西第一次見到他,紀雲就比她高多半個頭,一晃快20年過去了,還是高多半個頭。紀雲雖然隻有25歲,已經擁有了博士頭銜,堪稱天才,現在作為博士後正跟導師關天明教授帶領的課題組跟進一個叫做“搖籃計劃”的研究項目,該項目結合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量子力學,天體物理學等多方麵的高科技知識,涵蓋範圍極廣,參與人數卻不多,非常具有挑戰性。紀雲很少跟身邊的人聊自己的專業,大概覺得跟一群如熊曉西般智商平庸之輩聊這種高深的知識,簡直是對牛彈琴。其實熊曉西作為好不容易才混畢業的文學士一枚,壓根對紀雲的學術成果不感興趣。她甚至搞不清楚“博士”和“博士後”的區別,堅定地認為紀雲一直能在學校裏出沒,是因為賴著不畢業的緣故。又因為時常看到紀雲來店裏幫忙,認定紀雲是個混在課題組的閑人。後來得知一代學術泰鬥關天明先生竟然堅定地認為如此不務正業的人很有潛質,給他單獨弄了個小實驗室不說,還肯在科研經費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每月撥出千把百塊給他當工資。這讓曉西在羨慕紀雲運氣好以外,更感歎關先生怕是歲數太大,有點識人不清,隻怕有老年癡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