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現在,帳幕一圍,折疊小木桌一放,李少岩、張威、周達、林春生、江雲、江海這幾個人就一起坐著吃午飯,一邊吃還一邊討論接下來該怎麼做,包括如何應對,以及如何攻打。
午飯很豐盛,有桃罐頭,橘子罐頭,魚罐頭,火腿腸,臘肉,辣炒黃豆芽,臘肉炒白菜,此外還有排骨湯跟大米飯,可以說有菜有肉還有湯,還有水果,營養豐富味道全,在行軍中,這樣的夥食算相當不錯了。
飯是不錯,不過在討論中,李少岩卻略微有些不滿,因為聽這些人的意思,他們雖然不像王三武一樣明著反對出兵,但卻幾乎都主張以威壓為主。也就是說能不動兵就不動兵,隻要讓汪家服下軟,道個歉,多賠點錢,再把搞出人命的家丁交就行了。
很顯然,這些人的想法也不能算錯,畢竟在他們這些前衙役看來,丁槐這事兒不算多大的事兒,而汪家勢力不小,現在精武軍新創,沒必要跟汪家死磕,所以隻要麵子上過得去就行了。
可惜,這些人根本不明白李少岩的真實想法。
的確,對丁槐的遭遇,李少岩也很同情,而且也挺憤怒,但還不至於為了一個人的悲慘事件就這麼興師動眾,畢竟他已經不是現代人了。
李少岩真正的想法,就跟他之前對王三武說的那樣,是要靠打汪家這件事,作為精武軍淬火的磨刀石。
經過兩個多月的高強度訓練,李少岩發現雖然這些士兵訓練跟學習的都還不錯,但越來越像一群不知憂愁的中學生,跟鐵血士兵越來越遠。
也就是說,這些人在自己的那套教學方法中,雖然知識越來越多,會操越來越好,打槍開炮也越來越準,而且也十分遵守紀律,但卻總是洋溢著一種嘻嘻哈哈的輕鬆氣氛。這種氣氛李少岩並不陌生,畢竟他也是從高校出來的,所以他知道,這就是一群沒受過大挫折,也沒多少危機感的學生,根本稱不上是兵!
這樣的兵能有戰鬥力麼?很難說,畢竟他們雖然有先進的武器,可如果心態跟不上,那一切都是白搭。
有個最好的例子,二戰期間意大利的士兵無論在武器、訓練還是待遇上都是歐洲的佼佼者,可戰鬥力……那就是個逗比!
遠的不說了,就說近的,清朝的八旗兵,無論待遇跟武器裝備,都是最好的,可戰鬥力比待遇差一大截的綠營兵差了不少,而綠營兵呢,戰鬥力又比待遇更差的團練鄉勇差了一大截。
再近一點,不遠的江南大營。
那江南大營的人數不少,亂七八糟二十萬,正規軍也有近十萬,而且器械跟後勤都相當充足,沒有所謂後勤跟不上一說,就連士兵的餉銀,也沒多少克扣。
此外統兵的何春,也是個有豐富領軍經驗的人,並不是糊塗蛋。
可就是這樣有足足二十萬人的江南大營,還是進行防守,卻被男女老少加起來十萬出頭的雜兵,實際戰兵不到五千,且分成幾路,互不統屬的太平軍給一氣擊潰了,這能說明什麼?
這說明武器裝備跟戰鬥力並不是絕對成正比的,更何況李少岩這支部隊手上的武器,出於種種考慮,跟這個時代相差的也不是太大。
就是發現了這一點之後,李少岩才有了驕躁感,總想著找個機會改變一下部隊的風氣,不過這種事兒不是輕易能變的,不是說喊喊口號,背背紀律就能行的,而是必須去跟人打一仗,真刀真槍的打一仗,必須殺人,必須見血,隻有這樣,才能激起他們內心的血氣,成為一個合格的士兵!
然而,要找人打仗,這談何容易,清軍跟太平軍都不能打,至於剿匪……他早就打聽過了,朱家角鎮附近是難得的樂土,加上是水鄉,所以零散的水匪倒是有不少,山賊就很少了。
也就是說朱家角一帶水匪多,山賊少,又太過零散,沒有一個成氣候的賊匪,這樣一來,就增大了剿匪的難度,就算能剿匪,也失去了練兵的效果。再說這些賊匪基本都是吃不上飯的苦哈哈,沒油水不說,打他們也有些於心不忍。
這麼想來想去,李少岩就想學一把革命先輩,來個打土豪開大戶了,不過這事兒比較敏感,沒有偉光正的合適理由,根本就不好出手,畢竟他們是正規的團練。
至於假扮土匪,這事兒更不可行,畢竟紙包不住火,而且這樣一來也會帶壞了部隊的風氣,弊遠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