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的日子天氣不錯,雖然天氣有點陰,但卻並沒有下雪,而且也沒什麼風,隻是幹冷,另外因為多日的低溫,地麵也凍的很硬,非常適合出行。
由於精武軍的騾馬化程度很高,又攜帶了大量車輛,而且金澤鎮跟養心居大營的距離並不遠,所以整個部隊的行軍都是全騾馬化的,並不是徒步行軍。
也就是說,除了騎兵是在外圍騎馬而行外,主力步兵跟後勤人員,大都是5人一組的坐在單馬拉的兩輪地排車,也就是大車上,至於那些四輪馬車,則主要用來托運彈藥補給等物資。雖然金澤汪家跟養心居大營距離相當近,按說不用帶這麼多輜重,不過這次是練兵為主,所以就全部帶齊了,就當是給後勤兵一個鍛煉的機會。
這種騾馬化軍團估計是大清朝目前的獨一份,也就是李少岩現在能搞,要知道他的這個第一團總共才兩千兩百人,卻有1220匹馬,人馬比例小於2比1,騾馬化程度那是相當之高。
不過,雖然有1220匹馬,但真正從現代弄來的伊犁馬,目前隻有800匹,其他都是本地購買的騾子跟土馬。騾子不說,這些土馬就是本地馬,身材矮小,速度不快,但吃苦耐勞,性格溫順,挽力也不錯,很難說是什麼血統,照李少岩看,這些馬匹估計跟**馬差不多,很可能是一類。
李少岩並沒有像其他高級軍官那樣單獨騎馬,而是單獨乘坐在一輛四輪馬車上。
這輛四輪馬車外表跟其他拉彈藥的四輪馬車沒什麼太大不同,也是用上了車軸、橡膠輪跟減震彈簧,隻不過在裏麵加了沙發鋪了地毯,車壁還貼了棉被,中間還有個煙囪直通車頂外的炭火暖爐,燒的都是無煙的椴木炭,舒適度相當高。
由於李少岩喜歡安靜,所以車裏除了李少岩,並沒有別人,但在馬車兩邊的門外踏板上,卻各自站著一名身懷兩把左輪的男性少年親衛團成員當護衛。另外,趕車的車夫是麗麗,旁邊還坐著素素,秀秀跟佳佳則分別騎馬跟在車兩邊,再外圍就是同樣騎馬的少年親衛團,可以說所有的少年團都聚集在這裏了。
少年團的成員大都是未成年,而且身份是家奴,因此服裝上沒那麼多講究,不用非得穿那種清兵服,而是不分男女,都特意穿上了後世瑞典皇家衛隊的服裝。
這套服裝的天藍色為主基調的呢子大衣,白色衣領、白色手套跟白色武裝帶,還有那黑色的馬靴都十分耀眼,唯獨帽子並沒有使用普魯士盔,而是跟其他人一樣戴了暖帽,稍微有點不倫不類,但依舊難掩帥氣精幹的風采。
這些瑞典皇家衛隊的服裝,毫無疑問都是胡大光弄來的,本來李少岩還質疑,說這麼明著抄襲合適麼,別撞車就鬧笑話了。誰知道胡大光卻說,此時的瑞典還是瑞典挪威聯合王國,軍服樣式根本不是這種樣子,現代社會看到的瑞典皇家衛隊服裝,那都是1905年瑞典挪威聯合解散之後的事兒了,所以此時弄來這種天藍色軍服,絕對不會撞車。
有了這個解釋,加上胡大光都好心送來了,而且樣子確實很好看,於是李少岩也就不再推辭,讓手下的少年團都換上了這套衣服。
其實這也是少年團成員第一次穿這樣的衣服出門,所以都十分的興奮,好在平時被約束狠了,李少岩就在身邊,又是在大軍之中,這才沒有表現的太張揚,但在行進途中交頭接耳是難免的。
其實別說這些騎馬的少年團了,整個大軍由於並非徒步行軍,因此氣氛十分輕鬆,幾乎所有人都在進行中小聲說話,當然這也使李少岩並未強製要求有關,畢竟在他看來,這種輕鬆的氣氛更容易保持士氣跟體力。畢竟這次是他們去打人,部隊人數這麼多,外圍又有騎兵連的斥候,士兵也都學過如何應付中途襲擊,所以危險指數很低。
就這麼一路輕輕鬆鬆,沒用半天,等到中午的時候,騎兵哨就抵達了汪家大宅的所在,之後李少岩為求穩妥,下令全軍止步,就地紮營吃飯,要用最飽滿的體力跟精神,去迎接下午的戰鬥。
雖然沒有士兵隨身帶著幹糧,但在這樣的冬天裏,如果不急,還是吃熱飯最好,幹糧隻是應急。
隨軍的炊事班這時候就發揮作用了,他們通常都會在炊事班的大車上拿下幾個大鍋跟爐子,然後就地挖坑,用磚頭跟大鍋製作一個簡易的鍋爐,再把攜帶的木柴與煤炭依次放進去,澆上酒精點上火,很快就能形成一個簡單的炊事點。
飯菜很簡單,就是臘肉燉白菜的大鍋飯,而且辣椒跟鹽放的比較多,八角也是必須放的,等煮好了,又辣又鹹,士兵使用隨身的鋁製長方形飯盒舀上,再把冷饅頭掰碎泡上,這就是一頓妥妥的美味啊。
說真的,這些士兵過去在當精武軍的兵以前,過年也不一定能吃上這麼一頓行軍餐,當然平時訓練時候的夥食要比這個好多了。
士兵吃大鍋飯,高級軍官則是開小灶,李少岩的精武軍,可從來不講官兵一體,而是講究升級,也就是不管你什麼出身,隻要考試合格,功績夠高,能升級到連長級的高級軍官,就有資格與眾不同。當然,連長跟營長又不一樣,連長無非是加了點肉,多了條鹹魚,而到了營長級別,比如周達張威等人,則是可以直接跟李少岩一起吃飯的,那不說親近問題了,就夥食上也差了好幾個檔次,李少岩在吃飯上可從來不虧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