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止戈之心(上)(1 / 2)

平遙城內對於安定幫的回歸乃至露布,並沒有太大的反應。這座小縣城大多數居民見識有限,因此反倒是更容易管理。他們中很多人幾輩子就是給四大家工作,隻要四大家不倒,自己的飯碗不丟,外麵誰做了皇帝,跟他們都沒多少關係,何況安定邦。另外一部分人,則是思想簡單,認為平遙能打敗曳落訶就等於無敵,就算安定邦親自來,也是送死的份。這種單一的大腦回路,倒是讓他們變得格外容易管理, 乃至連安撫人心的工作都不用怎麼做。

馮素貞頒布的正策短時間是收不到效果的,可是就平遙本地而言,在鼓勵商賈的命令下發之後,瓜分了張家的陳、李、黃三家的商貿活動,也就活躍起來。原本他們靠著安定邦的關係,做得生意主要依靠官府,對於社會的部分是次要的。以謝必要的經營,隻是為了維護安定邦統治的需求而已。

如今放開手腳,單純以“盈利”一個目的擴展的商業,於活力方麵,自然遠勝於過去。原本家族裏隻能作為服務者或是大夥計存在的遠房弱支子弟,如今都被批準去擺攤做些小生意,而原本四大家之間規定的默契雖然依舊存在,但是於規則之上,又多了一層官府的監督。

這種監督不是家長式的束縛,以及事事過問,隻是一種於宏觀領域的微調。避免某一領域形成獨占,近而導致價格飛漲百姓生活受損。柳長安已經把話帶給了三家家主,目前推行的正策,不是單純為了反對安定邦而實施,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保障百姓生活,讓晉州子民知道所謂的舒適日子是什麼滋味。如果有人違反了這個原則,那結果不言自明。

張家血淋林的教訓在那,即便是大小妹這種已經和柳長安有了某種親密關係的女子,亦不敢違抗他的命令。是以商業繁榮並不意味著物價上漲,反倒因為從業人員增多,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更重要的是,隨著作坊的增加,用工的缺口也在逐漸增大。過去晉州的經濟,是最原始的耕戰形態,人除了當兵務農便沒有多少出路。現在人們可以到工坊做工,或是跟著從軍隊回到地方的匠人學手藝,給了他們一條謀生途徑,大多數人自然是歡喜的。

走在街頭,便能看到一張張笑臉。即便這些正策隻是剛剛實施,甚至在幾年內都未必能帶來收益,但是人們的要求也不高。隻要有了希望,就有了奔頭。

“看見了吧?這便是民心了。我還記得自己和大老爺剛來平遙的時候,這座城市是個什麼樣子。跟如今相比,簡直是一天一地。戴老認為如何?”

柳長安看著身旁的戴九如,語氣溫和,如同老友閑談。戴九如苦笑道:“單以眼下來看,自然是今勝於昔。可是晉州畢竟是邊地,柳師爺可否想過,安逸的生活會消弭人的鬥誌,讓人失去尚武之心。先秦時,商鞅說六害,財富、享樂都是其中之一。人如果有了錢財,便會吝惜性命,吝惜性命便不能在戰場上忘我廝殺。一群失去膽量的士兵,又有什麼用處呢?若是前線兵源不足,再從後方征兵,隻怕我們這裏,就征發不到多少軍人。即便征發出來,也未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