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竹林戲(2 / 2)

“你是要打還是要意境?”他這麼問李桉。

“我們能不能打出一種意境來?”李桉回應道。

這個基本上很難,一般在武俠片裏,演員吊鋼絲飛起來的時候身子是傾斜的。

不是那麼飛姿勢很帥,而是在空中不著力的情況下演員不容易直起身子來。

李桉要求演員站在竹子上,不僅要直起身子,還要能體會到腳下竹子的晃動,演員必須要模仿竹子輕盈飛舞的動作。

這是一個存在地心引力的世界,想要達到李桉的要求必須不斷的嚐試。

要知道鋼絲不是棍子,它會來回蕩。

尤其是長線鋼絲,回蕩的力量十分詭異,難以控製方向。

有時候鋼絲尾部還要加上一段橡皮筋,讓它繃著,力道更難把握,演員不知道會被彈到哪裏去,所以需要地下的武行拉住,進行人工控製。

也有那種不會晃動的粗鋼絲,好萊塢就有,一節要一萬美金,香江的武行用不起。

用武行在下麵控製,女演員至少需要八名武行,男演員多的話要二十人左右。

隻要讓演員有一點移動,就需要許多人在下麵拉鋼絲,調整方位。

拍攝演員在竹尖上飛舞打鬥的戲份,劇組找來了工程上用的大吊機來吊鋼絲,因為人力已經做不到那種地步了。

用吊機省力是省力,不過演員離地麵有五六層樓那麼高,每個鏡頭都要吊在上麵。

不僅辛苦,還有很大的危險性。

劇組每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才能拍戲,在山溝裏隻有這段時間有陽光。

一也就拍五六個時的戲份,演員要有一個時吊在空中,其他時間都花在解鋼絲、綁鋼絲和試戲上,拍不了多少鏡頭。

這麼做不光增加演員表演的難度,對攝影師也是一個挑戰。

在拍攝竹林戲的時候,攝像機跟演員的動作和高度要保持水平的位置,鏡頭要飄逸,不能晃動,這樣才能顯得詩情畫意。

但演員本身在五六層樓那麼高的高度,攝像機也要吊到那麼高才行。

隻能把攝像機固定在一個平台上,用吊機吊上去,鏡頭跟著演員的高度走,隨風搖擺。

這麼做攝像機不是人在操控,隻能拍攝遠景,沒辦法拍演員的臉部特寫。

為此劇組專門建造了一座石灰平台,在平台上打上許多洞,插上竹子布置成竹林的模樣,如此演員就不用被吊的那麼高了。

隻是,這樣一來又要克服竹子的保鮮問題。

竹子一旦被從竹林裏砍下來,葉子很快就會變幹,變成一條細線,從林場把竹子運到拍攝現場需要半個時的車程。

拍近景的時候,竹子更要是綠油油的樣子,所以隻能等下雨才能拍近景。

因為雨砍下的竹子能夠綠上半個鍾頭,保持新鮮。

劇組總共拍了十二的竹林戲,讓演員和工作人員苦不堪言,就這樣還沒有讓李桉完全滿意,總覺得還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袁和評卻覺得已經盡力了,李桉是“文人大話”,那些想法行不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