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曹操之變(2 / 2)

這一次倉亭之戰,袁紹吸取了官渡之戰的教訓和經驗,把大軍的屯糧之地選在了距離戰場更遠的地方。也不像烏巢那樣隻設一個主要的囤糧大營,而分立了虛虛實實十餘座屯糧之地。把守糧草的主將也選了沒有不良嗜好的大將蔣奇蔣義渠;河北號稱四庭一柱之一柱韓猛負責從屯糧之地往倉亭大營運送糧草,袁紹二子袁熙兼管後方諸事。

其中蔣奇和袁熙都是兢兢業業謹小慎微之人,將後方托付給其比當初交給和袁紹有親故之舊的淳於瓊不知道靠譜多少倍。

而韓猛在官渡和倉亭因為輕敵自大沒少被曹操教做人,這才由一員僅次於文醜顏良勇武的晉軍戰將被貶為運糧官。這一回一聽倉亭大營被魏軍攻破,韓猛嚇得趕緊老老實實聽從蔣奇和袁熙的命令去轉移糧草了。

於是曹操現在手上僅有四十萬人馬的十日口糧,卻要養活三十萬降俘和麾下近十萬魏軍,先別說回到許都後怎麼辦,十天時間都不夠走回許昌的。就算走回了許昌,此時已快到深冬時節,而魏國剩下的糧食供應來年的播種都不夠了,這四十萬人要喝西北風過活?

就帶著這十日的口糧,繼續向北攻打袁紹以奪取冀州之糧供用?袁紹的確敗了,但是其手下還保全了數萬名精銳戰兵,再收攏一下倉亭之戰中往北潰逃的敗兵,加上鄴城的守軍,短時間湊出二十萬兵馬不成問題。

而按照袁紹的脾性,接下來隻會堅守城池穩紮死守。如此情況下,曹操用八九萬疲憊至極的魏軍和三十萬隨時會嘩變的降俘在十天內攻下鄴城的可能性有幾成?

驅使著河北人去為自己作戰,在河北人的家鄉去搶掠河北的糧食?曹操腦子雖然有頭風的毛病,可卻不是腦殘。前車之鑒就已切切實實發生在曹操身上,張繡之叛才過去沒幾年呢,現在的曹操不會輕易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帶不回去這三十萬降俘,又短時間不能驅使他們為自己攻打河北,還不能將這些降俘釋放——袁紹那裏可從來不缺糧食,放這些降俘逃回河北,來年就又是袁紹數十萬大軍中的一員。

那既然各路不通,就隻剩下殺俘這一個法子了。

曹操辦事決不拖泥帶水,想好了的事情立馬就執行。還沒統計完降俘的具體數字和情況,曹操便是召見了張郃高覽等部分晉軍降將,對其言明缺糧殺俘之事。

張郃高覽降曹之前自然沒想到過曹操最後還要坑殺降俘。但是魏軍缺糧的情況張郃高覽等人已是了解到了有多嚴重,曹操自己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祭出殺俘這個缺德之法。而自己也不可能再回到河北為袁紹效命,隻能接受這一現實,俯首聽命於曹操。

於是當夜,除了張郃高覽的部卒屯兵於別營,全副武裝的魏軍一聲令下便突襲殺入降俘營中,將二十多萬手無寸鐵的晉軍降俘當場殺掉了一半。另一半在魏軍逼迫下,挖掘了數十個深十餘米長寬數十米的大坑,先將所有屍體扔至坑中。隨後魏軍也將這剩下的一半降俘悉數趕至坑中,魏軍弓弩手與騎兵警備巡視,步卒掘土填埋土坑。【注釋1】

坑殺降俘之後次日,曹操便率軍回師許都。而世人將曹操此次坑殺降俘之舉,與此前在徐州的屠城之舉以及張繡對江東的屠殺並稱為當世三屠。

袁氏晉國經此之敗,損兵折將為前所未有。原本寧靜的河北之地也因此叛亂四起匪寇作亂,漢末之後最強大諸侯國的位置則為橫據南方的楚國取代。

曹操經此兩屠,坐實了屠民殺俘的罵名。在接下來數年甚至十餘年的各地征戰中,皆是遭遇了強烈的抵抗。而張繡因為在淮南江東等地對世族豪強的大肆屠殺流放,也使其置身於天下所有世家豪族的對立麵,以至於長達數十年之後楚國才兼並了諸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注釋一:官渡之戰時袁曹真實對比兵力為三萬對十萬,戰後曹操坑殺袁軍降俘約七萬。本文兵馬士卒數量皆為小說渲染需要而按比例誇大虛構。小說不比正史,看著樂嗬就好。若要細究,本文前傳中有文字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