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幹笑而不答。
眾人繼續前行,袁瀾帶著兩個孩子坐在有垂簾的馬車內,而鄧義與蔣幹袁耀三人騎馬並行。路經一處大空地,鄧義看著其中堆積如山的石料和木材,打量一番又是道:“久聞江淮地大物博,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此等規模的木石,已是足以完全替代原本的外城土牆而建成石製城牆了。若是工成,壽春絕對是一座堅城!”
袁耀卻是不屑道:“非也,這些石料木材乃是我們修宮牆和內城時剩下的,修外城的原材並不在此處囤積,而在城北臨淮水處,若是有空某帶你去見識一下,那才叫一個多哩!”
袁耀話雖有些無禮,但是鄧義卻是知道袁耀的身份的,昔日淮南之主袁術之獨子,四世三公袁家之嫡子,驕橫恣意一些也屬正常。畢竟在已經有了門第觀念的漢末,一般的世家豪族公子品性浪蕩不羈乃是被世人所當做常事的,比如袁紹曹操從小品性也不是怎麼被值得稱道,但這些並不影響袁曹二人奪天下之人望。
再者,此刻鄧義腦子根本想不起來去生氣,反倒是因為袁耀的話一陣大驚,回頭又是看了看那數目規格龐大的石材木料,又是忍不住去看蔣幹。
蔣幹拿袁耀也沒辦法,隻好接著道:“袁奉車所言非虛,如鄧大人所見,這些石材木料皆是先前從廬江陸運來的,產自灊山。用作建造宮城城牆和內城還尚可,但用作新建外城遠遠不夠。”
“待吾王接見過了鄧大人,若是鄧大人有興趣,蔣某可與鄧大人同往城北參觀。我國依靠壽春,臨淮水剛修成了水港,以方便江東大船走海路水運。現也囤積了部分丹陽等郡的木石,現隻待十萬民夫集齊,便開工新建外城!”
先前在興修壽春宮城牆和內城的同時,張繡還命臨淮河建造了水港,疏通了河道以通水運。自此以後江東諸郡可以用船走海路再走淮河航道直達壽春,省了之前需要過江輾轉陸路的麻煩。而江夏與荊南數郡可以先集中物資在鄂縣水港,再順江水東行出海,北上轉淮河到達壽春。雖說可能需要轉一個圈才能到達壽春,但是水運的成本比路上車馬轉運低太多了,算下來還是水運更好些。
當然水運相比陸運也存在一些隱患,比如更大程度受製於天氣氣候問題,可能存在的水賊海盜威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下遊的廣陵郡現今乃是屬於魯國,雖然說現今劉備和張繡的關係尚可,楚國船隊通過淮河不受限製。但是誰也說不準以後。
就好比當初張繡的軍隊借乘北歸的袁氏船隊突襲江東一樣,張繡開辟了這種戰例,難免不被其他諸侯所借用。若是有一天魯軍偽裝成楚國船隊突襲壽春,又如何識辨應對?
在技術條件有限的古代,如何利用好自然條件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一昧依靠地利,有時還得用人力去彌補自然的不足。於是在張繡征伐江南這段時期,大司空王朗根據江淮一帶的實況,規劃了一條長江至壽春的水道,待張繡返回壽春,也是準允所請,籌備拓挖這條運河。
這條運河現今也是楚國必修的一項工程。原因在於下一步合肥新城的建設。合肥臨施水,而施水通巢湖連長江,首先是疏通整個施水河道,使船隻可以直接從長江到達合肥城下,然後開鑿一道人工運河使施水和肥水連通,而肥水北流經過壽春彙入淮河。如此一來便是直接打通了淮河水係與長江水係,即能最大程度減少江南與淮南的水運裏程,又使得壽春和合肥兩城水陸相連。
這段運河倒也不難建設,預計的總長度不過兩百多裏。而其效益是巨大的,事實上張繡還希望通過水道的建設加快城池建造的速度與效率。就比如現在擴建壽春,第一步便是開挖圍城的護城河,要求是護城河灌注滿肥水河水之後,可以通行部分中小型船隻,從而使得轉運建造城牆的石料木材更為便捷省力。
蔣幹在路上將這些對鄧義一一道來,說到最後鄧義已是滿滿的震撼。蔣幹對於這些工程的透露倒也不禁忌,反正如今韓國乃是從屬於楚國的藩國,這些消息也沒有必要隱瞞。
待鄧義聽完,忍不住歎道:“若是渠開城成,楚國可得百年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