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火油船上的船艙是有限的,雖然還加裝了類似房簷的簷版來保護兩側劃船的水手,但是數以百計千計的亂箭之下,總是有相當的箭支射入其中,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事。這種情況下,水手們特意穿套在身上的鬥笠蓑衣就發揮了其作用。
蓑衣是用蓑草或者棕葉製作的,很厚,並且分上衣和下裙兩部分,在這個時代乃是媲美防彈衣一般的存在,尋常的箭矢對其根本無用。如果再改變一下製作蓑衣的草葉種類,並提前進行浸水處理的話,就是被火箭射也無懼。而碩大的鬥笠的作用更是明顯,在居下麵高的情況下更是能很好保護人的頭部麵部和脖頸。
蓑衣雖好,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很笨重,極其不利於近戰格鬥。而且若是長時間戰鬥的話,蓑衣幹了之後極易被火箭點燃。是故蓑衣和鬥笠在水戰中也是限用,最主要的作用還是披在身上防止盔甲生鏽腐爛,畢竟有水軍的地方雨水都很多,防雨乃是很重要的。
有蓑衣和鬥笠的保護,楚軍放出的數千箭矢可以說近乎無用。除了操縱弩機的士卒射殺了幾名吳軍水卒,普通弓箭的戰果幾乎沒有。
至於鬥艦上投石機拋射的石塊,作用卻僅僅限於打起水花而已。狹長型的戰船的優勢就在於受彈麵積很小,且移動速度很快。
最後見這艘吳軍火船準備充分,周瑜當即果斷下令停止射箭,雖然箭矢充足,但也沒有必要毫無意義地隨意浪費。至於拋石機,在拋射出幾個偏得離譜的石塊之後更是直接被叫停。這些石塊正麵的積極作用沒有,負麵的影響卻是很大。那幾道水柱仿佛是給人家助威的。再者周瑜還怕這些激起的水花水浪會幹擾到吳軍的火船行進而影響了自己操作拍杆。
火船愈來愈快,愈來愈近,鬥艦上,楚軍將卒們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上,隻有周瑜的臉上看不出來任何的驚懼神色,相反一對劍眉卻是透露出一股凜冽。
若是毫無阻隔地被這火船撞上,輕則船隻暫時機動能力大損,重則船沉毀滅。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船身挨水麵的地方被破了洞加著火,火油往上燒,水往船艙下灌,稍微弄不好就救不過來。
一百步。
五十步。
三十步。
二十步。
眾人屏息間,隻聽周瑜拔劍一聲喝令,身旁那四五名拉著拍杆繩索的水卒當即同時鬆手,綁係著重石的拍杆便是呈加速度往外下落,勢逾千鈞。
嘭!
綁著重石的拍杆這端直接砸中了吳軍火船最脆弱的中間部位,這艘吳軍火油船下一秒便是斷成了前後兩截,負載著火油陶罐等引燃物的前半截直接沉入水中,而後半截船身也是開始迅速吃水,一眨眼江水便是漫進了船艙。
火船對於楚軍鬥艦的威脅,隨著這勢大力沉的墮天一擊,宣布完全解除。
楚軍旗艦上,先前建議周瑜用鉤拒阻滯吳軍火船的那員水軍將領一副吃驚之色,驚的自然是是周瑜的沉著氣度和精準到了極致的計算和預判。這一擊不偏不倚,卻是正中火油船的中間結合部位,分離了火艙和兵艙不說,還使得火船上的吳軍再無彌補補救的可能。而如果方才砸的稍微靠後或者靠前一點,都不會起到這種一擊必殺的效果。
火船上的吳軍頭領此刻卻是麵如死灰,已經是做好了隨時應對楚軍鉤拒的準備,卻不料直接天降巨石拍杆,這一手打得不光措手不及,而且徹底斷了自軍的所有念想。
鬥艦上,周瑜並沒有因為親自擊毀一艘吳軍戰船而有任何喜色,而是確認情況之後直接下令:“繼續砸!”
旁邊的楚軍士卒也是迅速反應了過來,趕緊調整起旁邊另一具拍杆的方向,準備再補一刀。
斷了一整個豁口又吃進了水,吳軍的後半截船身已經是停滯在了原地,沉沒隻是時間問題。而楚軍要做的,就是砸上麵的吳軍水兵和船艙一個稀巴爛。對付近乎靜止的目標自然不用什麼技術含量,周瑜也沒打算繼續指揮,轉身便欲回望樓繼續指揮大局。
然而就是在此時,一支箭矢,卻是從楚軍旗艦的較遠處,一隻毫不起眼的吳軍走舸上射了出來。
這箭一直虛張待發,方才蔣欽終於找著了周瑜的身影,又借助了方才那艘吳軍火油船燃燒造成的黑煙彌掩,卻是來的令人毫無防備。
噗呲!
卻是利箭直接穿透甲胄刺入人體中的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