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彭澤水戰(1 / 2)

對於楚國的大舉來犯,孫氏自然是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又或者說是沒有想到張繡集團會如此迅速發動戰爭。

事實上,因為孫氏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荊南地區,張繡派往長安的蔣幹都回到壽春一個多月了,這邊孫權派出去的使者才帶回了劉協的定詔。是以孫權前一天剛接受到了禪國定詔,還沒好好高興一番,當天夜裏便是從邊境緊急傳來了張繡軍出兵的軍報。

張繡軍的水師在一年前開始由周瑜呂蒙兩人主導,在原揚州水師的基礎上擴充重建。在張繡的特意授權一下,動用了上萬的民夫,整修了數座船塢水港,又征調了淮南以及江東吳郡和會稽的所有船匠,一年時間,不長也不短,也整修新建了數百艨艟鬥艦,用於征討如今困厄孱弱的孫氏是絕對夠用的。

而周瑜和呂蒙訓練水軍的地點,選擇的是距離皖城很近的廬江郡南麵的彭澤湖,湖對麵就是孫氏的水師。是故北湖這邊的楚國水師剛有異動,南湖的孫氏水軍立馬報告了異常。

孫氏集團如今的水師都督乃是蔣欽,得到手下輕舟斥候的探報,彭澤北湖的張繡軍水師戰船悉數開出水寨往南湖而來,蔣欽一麵命人快馬往臨湘通報軍情,一麵擂鼓聚軍,隨時應變。

周瑜親自統領的楚國水師停在了江麵上排好陣列便不再動,這邊蔣欽望著張繡軍水軍戰船看了半天,終於是察覺到了些許不對勁。

來不及向部將解釋,蔣欽當即帶麾下水師全軍出戰,直接正麵進攻楚國水軍。

張繡軍的戰船懸掛的是臨時趕製的“楚”字大旗,將卒的甲胄服飾樣式顏色什麼的也沒來得及改換,仍是原來的模樣。而蔣欽手下的戰船,主旗仍打的是“漢”字大旗,以及大大小小的“孫”“蔣”字旗。

於是這下形成了一股錯覺,“楚”旗軍隊與“漢”旗軍隊針鋒相對,不僅讓人想起了一個詞語——楚漢相爭。

張繡本人亦在一艘樓船之上,準備一睹古代水戰的風采。

樓船,顧名思義,就是外觀類似高樓的艦船,以寬、高、大為特點,是戰船種類中的巨無霸類型。

張繡腳下這艘樓船,乃是旗艦級別的,更是比一般的樓船更大更堅固。船首寬達數丈,船身長數十丈,建造的樓舍有五層,最上層還建有女牆和望樓,總體高達十餘丈,極是巍峨壯觀,遠遠望去水上仿佛是一座移動的木製城樓!

按照周瑜和呂蒙的說法,張繡腳下這種五層樓船也隻是一般大。現如今楚國的木材是管夠的,圖樣技術和船匠也不缺,隻要有充足的時間,造出七層甚至十層的巨型樓船也不是什麼難事。

不得不說,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陸地上的城樓因為是固定不動的,作用僅僅隻是防守。而若是在水上仿照城樓的模樣建造一艘巨艦,那麼這艘可以自由移動的巨艦便具備了攻守兼備的能力。而且不止如此,因為木製的樓船是中空的,可搭載數以千計的步卒,還可充當大型運兵船使用。

樓船最大的優點是,這一點很符合以拋射和跳幫肉搏為主要作戰方式的古代水戰的要求,畢竟要比射箭的話站的越高自然是越占優的;而且嚴密高聳的樓舍式設計也有利於己方肉搏。攻守強大均衡且用途功能多樣,這便是樓船自發明以來便位列古代主力戰船的原因。

但是樓船最大的優點也是其最大的缺點。因為樓船過於高聳,船寬才數丈但是船身卻有十多丈高,如此“頭重腳輕”的船隻重心是很不穩的,更是難以抵禦颶風巨浪,自然不便於在海洋行駛,隻能用於江河內湖。

有關於樓船傾覆的案例舉不勝數。東吳水軍名將董襲便是因所乘五層樓船在夜裏遭遇狂風,而又不肯乘走舸逃生,於是船沉溺死。而曹魏名臣杜畿也是因為給曹丕試航禦用樓船,在孟津起航,在陶河遭遇大風船翻溺亡!

張繡自然是深知樓船的不靠譜的,因而身邊帶了不少通曉水文地理的人才。除當過很長時間豫章太守熟悉彭澤湖水文的華歆,還有如今外放了廬江郡任職的魯肅、散騎常侍陸遜。等這些人推測算計好了天氣水文,這才肯登上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