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孫策是自知身中無解的劇毒,才選擇了沙場戰死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
西涼鐵騎的第一波衝擊已經洞穿了江東軍的中軍,隨後張繡軍的重騎將江東軍分割成了各自作戰的左右兩部。
當然,江東軍的中間弱兩翼強的戰術布置是西涼鐵騎能夠輕易撕裂江東軍陣團的主要原因。
此戰,孫策軍和張繡軍的實力相差甚大,孫策軍在戰前本就是必敗之局,但是此戰又不得不打。
如果舍不得這一萬餘名多半帶傷的兵馬,那孫策就必須統領剛經曆了宛陵之戰的四萬尚未恢複指揮戰力的江東軍主力與張繡來一場生死決戰。
但是目前的形勢是,孫策軍的軍需和糧草供給早在一個多月前張繡襲取了牛渚的時候已經斷絕。要不是當時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地廣糧多的豫章郡,孫策軍回師江東之時還不一定能夠走到丹陽宛陵呢。
盡管張繡背盟偷襲的舉動令孫氏集團文武集體作嘔,但是上至孫策本人,下至張昭張紘程普韓當等江東文武,卻是無一人不驚歎一聲張繡下手狠辣。不動手則已,一動手卻是直打七寸要害之地。
初征江東的首戰,便拿下了江東咽喉重地牛渚,以此控製了江東與豫章的水路聯係。另一方麵也顯露出了當初招納祖郞和太史慈的險惡用心。用熟悉丹陽諸地的祖郞斷絕了吳郡與孫策軍主力可能的聯係,也利用上了當初太史慈與山越交好的關係,利誘一直對孫吳不滿的山越部族襲擊阻斷從會稽郡到豫章郡的聯係。
毫無疑問,張繡是一個考慮周遠並且不計手段的敵人。他的引虎出巢之計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斷絕江東軍主力的糧秣軍需供應,這種情況下,若是孫策引軍與張繡決戰,張繡勢必采取堅守不戰的持久戰打法。你退我追,你戰我守,等到耗到你糧草差不多了,等到江東諸地失陷軍心渙散,等到橋蕤的兩萬後軍趕到了,張繡會直接以絕對優勢一次性解決孫策軍主力!
所以,不要說孫策軍在陵陽丟棄這一萬兵馬沒有必要,雖然隻能換取數日時間,但也足夠孫策軍其餘尚健好的三萬兵馬撤到豫章郡尚未被黃祖占領的地區。畢竟孫策還在豫章郡留下了孫賁孫輔兄弟,就是為了防備出現像今天的狀況。不然,要是被張繡和孫氏的宿仇荊州黃祖前後夾擊,那就真的玩完了。
孫策軍唯一沒有必要的,就是在此戰是由孫策親自統領,黃蓋陳武等數員江東棟梁大將在這一場必敗之戰中寧死不逃!
真的沒有必要,除非是孫策體內的狂犬病毒已經由潛伏期進入了病發期,否則孫策真的沒必要留下來戰張繡。
因為在張繡甚至張繡軍孫策軍所有人看來,孫策才是孫氏家族可以逐鹿天下的希望。
一邊喘著粗氣,張繡一直看著場中在與李豐鏖戰的孫策。
先前是不能好好觀察。但是殺到現在,張繡軍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整個戰場中央地帶為張繡軍掌控。李豐和孫策兩人周圍現在有上百名張繡軍重甲盾手跪地向內舉著盾牌圍成一個方圓十米的警戒圈,上百名弓弩手立於盾牌後,張弓搭箭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狀況。
所謂突發狀況,就是張繡怕李豐不敵孫策,讓孫策傷害了自己的親信愛將。
但是張繡貌似多慮了,盡管整個戰場兩軍已經決出了勝負,盡管孫策手下的一眾幹將或死或被俘,但是這孫策還是一直沒能發揮出該有的水準,從馬上廝殺到了地麵上,卻是一直都不能製勝李豐。
甚至,李豐卻是愈戰愈勇,從一開始馬戰的小心謹慎,到兩人互相夾著對方長槍落馬步戰,李豐卻是越打越生猛,越打放得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