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吸取了教訓的孫伯符(2 / 2)

其實張繡這也不算翻臉。翻臉是建立在之前有好臉相待的情況下的,但是張繡在李術獻城投降前後一直保持著一副冷臉。或許在李術看來這是為人君者的尊嚴,但是在連張繡抬腚都知道放什麼味的屁的毒士賈詡看來,這個自以為保住了性命的李術已經命在旦夕了。

按照常理來說,張繡在這種明顯占優的戰局之下,更應當采取一些懷柔策略,使得大大減少孫策軍的抵觸心理,使其存在更多的僥幸心理,最終達到瓦解敵軍軍心使其不至於拚死抵抗的效果。

但是在張繡看來,一切都要以現實情況的發展為準。

這些天來,孫策軍已經明顯露出了不敵張繡軍的意思,現在的行軍方向也是退避性的。但是張繡發現,自己軍隊在追擊途中並沒有出現大批來自孫策軍的降兵或逃兵。雖然也遇到不少來自一些三五成群的江東士卒跪地請降的,但是加在一起的數量並不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因傷落隊,且不熟丹陽山林地形隻能請降求饒的。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現在在大多數的江東軍將士心目中,孫策的撤退隻是暫時性的!

既然已經清楚江東士卒就算投降了也隻會是口服心不服,那麼就別欺騙自己了,幹脆直接一點,反正自己做出南征江東這個決定的時候就已經下定了在江東大開殺戒的決心,現在正是自己執行自己的鐵血政策的時候。

當然另一方麵,出身豪族的李術的一番作態也實在令張繡軍一眾大將作嘔。這個李術開城獻降很簡單,但其過程讓包括張繡在內的張繡軍一眾正直派大將有些反感。因為李術不僅做出了兩軍尚未對壘卻直接開城獻降的背主求生不忠之事,而且當場格殺掉了一批忠於孫氏的軍中將校。

事實上你隻要將這些人控製起來就行了,做人做事都沒必要太絕。李術此舉,無疑為他在無端被張繡處死之時,在場卻無一人向張繡諫言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當然,如果張繡和他的一眾將士知道曆史上的李術的“光輝事跡”的話,恐怕對於今日李術開城獻降之事就不會感到任何意外了。

曆史上的李術為孫策親信且重用。親信到了為孫策爪牙,曾為孫策殺掉朝廷重臣的程度。同樣也被重用到了出任封疆大吏的程度。但在孫策死後卻立馬造起了孫策立下的繼承人——孫策之弟孫權的反。

這樣一個人,張繡留下來其實等於給自己埋一個定時炸彈。

……

六日後,張繡和紀靈率軍追到了陵陽城下。陵陽城比之涇縣更為低矮不堪。低矮到了一些身手矯健的士卒不借助繩索也能攀附上去的程度,不堪到了貌似隻要一場暴雨即可浸泡垮塌掉城牆的程度。

不過這一次卻不由得張繡不正眼相待了。因為孫策明顯吸取了李術不戰而降的教訓。飄揚在陵陽城下那一杆大大的孫字大纛,極其雄武地宣揚著孫策要親自領軍來戰一場張繡。

留在陵陽準備迎戰張繡軍主力的江東兵並不多,滿打滿算不過一萬之數,且大多是在宛陵之戰負傷的士卒,戰鬥力比之紀靈麾下的淮南軍都有些夠嗆!當然,這些情報的真實度也是張繡綜合各個方麵之後才確認的,都是張繡軍在陵陽城的細作和撒往四麵八方的斥候經過雙重驗證後得到的,絕無差錯。

但是孫策軍的將領團就有些豪華了。用張繡的話來說,看著的第一反應都能讓人流口水。

僅僅是太史慈打馬在陵陽城邊溜了一圈,就瞥見了不少在早在神亭之戰時就烙印在腦海中的熟麵孔。

孫策族弟孫河、老將黃蓋、驍將宋謙,這幾人雖然太史慈隻是在弓弩射程之外遠遠瞥見,卻都是一眼被猿目太史子義認了出來。

孫河是孫策極為親近的族弟,基本上印象中孫河作為孫策的親將,從從軍以來從沒離開過孫策身邊。而老將黃蓋的存在,卻是代表者另外兩個孫氏元老——程普和韓當可能按照以往孫策征戰的往例,都伴隨在孫策身邊。另外還看到了江東年輕一代的代表驍將宋謙,這一戰,卻是讓張繡看到了一舉重創孫氏集團精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