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為了準備足夠的守城用的柴草滾木擂石,祖郞把整個宛陵城的民房拆了有一小半!饒是這樣,還差點不夠對付每次蟻附攻城都能遍城牆爬滿了的江東兵。要不是祖郞臨時決定宰殺城內的所有牛羊豬馬,熬製了足夠的滾油,說不得還守不住呢。
其實這也是祖郞守城到最後再沒有向張繡派出斥候聯絡的緣故。就連張繡在第七八天時候派來聯絡的信騎,祖郞也是直接烹殺掉了其戰馬製成滾油湯用作守城。
畢竟當時祖郞是真的戰到了窮途末路。手下沒有帶傷的士卒已經不足兩千了,已經再難以用人海戰術抵消掉東吳諸多猛將勇將的衝鋒陷陣了。
而一鍋馬油湯,隻用一匹馬和幾根細房梁的代價,就可以換掉至少十數名江東士卒的性命!祖郞在第八日真可謂是殺的眼紅力盡了,腦汁都榨盡了想一切法子想要多拉幾個江東兵墊背!
第九日,自知不能再抵擋江東軍一次萬人規模攻城的祖郞已經做好了戰死或者被俘的準備。但是從天蒙蒙亮,一直到正午,遠處江東軍營寨卻仍然一片死氣沉沉。
祖郞部下已經沒有擁有戰馬的斥候了,用吊籃吊下城的幾個步行斥候回報:“孫策軍各處營寨皆人去帳空了!”
這場鏖戰,終究是孫策軍率先一步沒能撐下去。
大鬆一口氣的祖郞卻是不敢發起追擊,原因並不是首先想到可能有伏擊,而是先考慮到了自軍的傷亡!
再後來,張繡那邊又來了三名信騎。祖郞權衡利弊得失,最後選擇把這三名信騎當做斥候來用,派去尾隨孫策軍探聽情況。
這就是張繡在第九日和第十日沒有得到回報的原因,也是引起了張繡等人的誤會的最直接原因。
倒不是孫策軍在生理上撐不下去了,事實上張繡在清點宛陵城上城下遍地的屍首後,得出了孫策仍能再強攻一日的結論。
因為城下隻有不到一萬五千俱屍首!
按照常規的蟻附攻城戰來計算,負傷之士往往是戰死之士的兩倍左右。也就是孫策麾下尚起碼有一萬健士!
但是張繡理解孫策在攻城第八日夜裏的選擇。此時就算拿下了宛陵,僅憑不到兩萬能戰之士,麵對即將到來的張繡六萬大軍,是不占據任何優勢的。尤其是在孫伯符不能披甲親自上陣的情況下。
事實上,張繡的南征到此即可完結了。
張繡南征的目的無外乎兩個,一是開疆擴土,為自己爭雄天下打下一片大後方。二就是要弄死孫策這個極有威脅的潛在敵手。
而現在看來,張繡的兩個主要目的基本上都達到了。江東三千裏土地已經唾手可得了,而孫策的狀況在目前看來,已經是不會再對張繡產生什麼威脅了。
實話說,張繡也沒有想到孫策會在宛陵城,會在祖郞手下折戟。
本來按照張繡的劇本,孫策將在攻下宛陵城之後,率江東子弟兵和張繡來一場生死決戰的。
當然在張繡的劇本設想裏麵,這場生死決戰,最終會是孫策這位當世驍雄的最後一戰,是留給小霸王送葬的。
隻是現在看來,兩軍對壘前自己和孫策兩馬相交的場景,恐怕永遠不會出現了。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張繡在宛陵會合了紀靈的兩萬軍隊之後,稍加休整便舉全軍追擊孫策軍。
斬草須除根,這一點張繡還是知道的。雖然目前的孫權尚不足以對抗自己,但是還必須將孫氏崛起的希望全部碾滅!
說的直白一點,張繡不求全殲孫氏集團上下,但求重創孫氏集團使其不能再自立。
四日後,張繡追至涇縣。涇縣雖然城池低矮,但在丹陽郡內尚算一座城防完備的城池。孫策在此留守了大將李術,撥給其三千傷兵阻滯張繡軍。
隻是在張繡軍還沒有擺好攻城陣勢前,孫策委以重任且極其親賴的大將李術,卻是果斷帶著本部士卒與孫策調撥給他的部卒出城獻降!
從宛陵之戰的勝利到李術的聞風獻降,一件好事接著一件好事發生,不由得張繡這些日子有了些許多疑的毛病。要不是涇縣城小,臨時挖地道也藏不下孫策的數萬軍隊,張繡都要嚴重懷疑這是不是又是孫策軍的詐計!
我為什要用“又”字?
接受了這意想之外的開城獻降,不過張繡對待這個危急關頭棄主求生的李術卻是沒有一絲好印象。控製涇縣緊要地區,解除了李術部下約莫五千人馬的武裝之後,張繡隻是和隨軍的軍師賈詡一番眼神交流,便突然翻臉不認人,令親將胡車兒下手綁縛了李術,由軍中執軍法的刀斧手直接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