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宛陵之戰(2 / 2)

那麼現在不趕緊跑路,還等何時?

等張繡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跑到五百米之外,祖郞呆呆站在垛口上,仍然保持著一副張口欲言的表情。

先前那名守城校尉湊到祖郞身邊,看著帶著塵土遠去的張繡軍,不僅納悶道:“將軍,就是讓他們搭把手推個門而已,至於躲的那麼遠?”

摸不著頭腦的祖郞也是看的懵了,許久才呆呆道:“也許吧。不過每個城門都被我加厚加固了,他們去了其他幾個門也是一樣打不開啊!”

……

消除誤會已經是又一天之後了,張繡以及麾下將士踏進宛陵城,目睹了除西門之外三門沒能清掃的滿地屍首,這才感受到了宛陵之戰的慘烈。

孫策攻打宛陵城采取的是最直接見效同樣代價最大也最血腥的蟻附攻城。宛陵附近多山林,孫策軍抵進宛陵城下的當日直接就地取材大造扶梯,次日便發起了攻城。

江東六萬多主力軍隊,約有一半都是曾跟隨過孫策平江東的可戰之士,另外一半也都是孫策擇江東子弟中的青壯之眾,戰力不容小覷。

而祖郞手下的一萬多士卒,對比孫策的主力隻能說是臨時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當然,這種烏合之眾並不是據守吳縣的那些豪強武裝,一敗擊潰,祖郞手下的部隊雖然說成分複雜,但是戰力卻是堪用的。

首先,祖郞手下有昔日為寇一方的近萬賊眾。張繡收納祖郞之後,擇其善戰之士四千編入丹陽郡兵。其餘四五千老弱則設為丹陽屯田軍。

祖郞手下這四千嫡係,除了陣法和組織協調稍不如江東軍,其實論單兵戰力不遜於孫策的江東主力部隊。畢竟祖郞比孫策更早出來混,能夠在袁術劉繇笮融陸康等幾方勢力夾縫之間活的那麼滋潤,在丹陽郡輪番換了好幾任太守卻愈發壯大的涇縣大帥祖郞自然有他過人的本事和手底下一批可靠能打的效命死士。

這一點,少年出道的孫策自己是體會過的。

除了祖郞這四千在丹陽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善戰之士,還有原來太史慈手下的士卒。

太史慈在神亭之戰敗於孫策和周瑜之手之後,一直不服氣。不僅對孫策不服氣,而且還對自己老鄉和老板劉繇不服氣。這不,一氣之下呆在丹陽不走了。

靠著神亭之戰打出來的膽氣英名,太史慈招攏了劉繇軍被打敗之後的散兵遊勇,自稱丹陽太守,征召丹陽本地壯丁加以訓練,交好山越部族,在涇縣屯兵開府。到張繡來招降太史慈的時候,太史慈已經是屯兵近五千之眾。

這五千精壯,比之孫策手下精挑細選的江東子弟也是毫不遜色。畢竟丹陽之地,多產精兵。這一點張繡自己可是親身體驗過的。

另外還有原丹陽太守袁胤手下的四千多丹陽郡兵。這部分士卒倒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進取不足,“守城”還是有餘的。

最後,祖郞手下還有兩千多“囚士”。都是祖郞血洗秣陵六城的時候,順帶“解放”了的牢房罪犯。這些人大多是昔日有罪於江東的惡人,被孫策關押看守還沒滿一年。現在還參與了祖郞清洗秣陵六城世家豪族的血腥行動,與孫策軍作戰中是最賣力的一群人。

有這麼一批單兵戰力和戰鬥意誌都不弱的士卒,祖郞能夠在孫策不計代價的十來天蟻附急攻中守住宛陵,其實並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然,此戰中小霸王孫策未能像以前作戰中身先士卒也是宛陵沒能失守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策攻城是圍三闕一的最佳打法。闕的那一麵正是西麵。這就是張繡率軍趕到宛陵西門下卻未見戰跡的原因。

但是其他三門附近,直到張繡進城,仍是屍首遍野。

這並不是祖郞特意向張繡邀功。實際上就像那名校尉說的,宛陵攻防戰中幸存的健全之士,實在少之又少。

去除三四千屯守其他城池的丹陽郡兵,據守宛陵的還有萬餘士卒。但是經曆十來天攻城慘戰之後,幸存的不過五千之眾,其中還大半帶傷!

因為西門不大需用防守的緣故,祖郞在這兒留守的士卒也不多。張繡來的時候,六七百士卒裏麵隻有一二百人算是手腳健全的。城門主城樓這兒也隻有五六十青壯,確實一時打不開城門。

這也怪祖郞,為了守住宛陵,手段是無所不用其極。在孫策軍來之前,已經是拆下了宛陵城內所有世家大族的宅院大門,用生鐵鑄的堪比短矛的超大號“鐵釘”加釘在原城門之上。最後打造的城門,每個都至少半米多厚!至於重量更不用說!

相比之下,孫策軍那些從山裏砍伐了百年巨樹製成的撞門圓木就太小兒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