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沒錯,張繡在刺客所使的兵器上都淬了劇毒。
還是還原一下張繡派出刺客刺殺孫策始末吧。
張繡是一個一旦確定了目標就立刻去做的人。既然決定了要兼並江東作為自己的大後方,那就盡一切可能地去打擊江東孫氏。
而張繡十分清楚的是,在目前孫權尚且年幼的這一段時期,江東孫氏的命運全係與孫策一人之身。
孫權今年也不過十六七歲,雖然現在顯露出來的智謀武略在孫氏家族中已經相當出眾惹眼,其長兄孫策也相當看重自己這個親弟弟,就在去年,還讓孫權去陽羨當一段時間的縣長,隨後由吳郡太守朱治舉為本郡孝廉,正式開始培養孫權。但是說到底,孫權現在還沒有充分成長起來,還不過是一個在孫策羽翼之下還沒有多少擔當的少年。
就算再進一步說,就算孫權完全成長起來了,成熟且有擔當力,但是從某一方麵來說,對於張繡的威脅也永遠比不上孫策。
曆史上孫策本人有一句話總結的非常好,這一句話是孫策臨終之前親口對弟弟孫權說的:“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後來的事實也完全證明了孫策這番話所言甚對。孫吳政權控製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在孫策時期攻打下來的。雖然後來孫權拿下了荊州,但是也是趁著荊州空虛背後襲擊得手的。說白了荊州之戰最終的結局更大程度是因為“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孫權一方的的因素並不是勝負的主要因素。
如果再論孫權對其他地區的征討的話,很容易就看出來孫策孫權兄弟的不同之處。
孫權在位統治江東長達五十二年,曾多次親自率軍北上征伐淮南和合肥。但是終其崩殂離世,也是未能一次攻陷合肥。
更別說其中還有一次,孫權在江東鼎盛時期親領十萬大軍北伐江淮重鎮合肥,卻在逍遙津慘敗於曹魏五子良將張遼之手。在一個極其不可思議的情況下平白成就了張遼的赫赫威名,再在三國戰爭史上寫下了一個以多負少的不光彩戰例。
拋開能止小兒夜啼威震江東的張遼張文遠,孫權早年還曾在出征廣陵郡時敗於曹魏的廣陵太守陳登,晚年同樣在合肥城下以優勢敗於曹魏揚州都督滿寵。
我們再看看孫策,不到二十歲及冠之年便經常征戰軍旅。剛到及冠之年,便毅然率兩三千兵馬渡江征略江東。在短短三年之內,便一掃割據混局,光複江東全境,兼得“小霸王”和“孫郎”之名,威勢直追北方雄主袁紹和中原奸雄曹操。
曆史上在孫策一統江東之後的兩年內,孫策還收服了有祖郞和太史慈兩塊絆腳石的丹陽郡,攻下了劉勳割據的廬江郡,受降了華歆統領的豫章郡,大敗江夏太守黃祖,奪取了江夏郡江南土地。要不是最後出了許貢門客行刺的事情,孫策真的可以稱得上“前途無量”四個大字。
一些事情就得對比一下才會發現隱藏在其中的不同。孫權在帶兵打仗,開疆擴土這方麵確實比起兄長孫策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但是我們並不能一概而括的說孫權就不如孫策了,因為這一對兄弟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類型的人。
沒錯,在征略軍事這一方麵,孫權遜於兄長甚多,但是在任人用賢、保境安民這些管理統治方麵,孫權卻完完全全配得上他“吳大帝”的稱號。
孫權剛上位,便大舉貼榜招賢,啟用了大批後來舉世著稱的文武人才,有名的諸如諸葛瑾、魯肅、顧雍、呂蒙、陸遜、徐盛丁奉淩統朱然朱桓等人,都是在孫權上位以後得到重用的。後來這些人也都成為了江東的棟梁之臣,為孫吳政權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孫權雖然對外征戰一塌糊塗,但是在保守江東的自衛型戰爭中卻是表現的異常出色。有名的例子就有兩個,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前者正式確定了三分鼎立的天下大局,後者則是成功的保衛住了剛兼並的荊州土地。另外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也多次自淮南濡須口征討孫吳,無一都被孫權擋在了長江北岸。
總之,在征戰天下一方麵,孫權相比長兄孫策,真真能稱得上那一句名言“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而現在,張繡拿下的吳郡貌似不甚穩當,張遼僅憑鐵血政策也難以徹底安定會稽郡,麵對孫氏率領的江東主力也看似氣勢洶洶勢在必得,但是其實隻要看清楚一個問題,那麼對於張繡來說所有的問題就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