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是讓毒士高估了,孫策任命的吳郡太守朱治並沒有看出來這是個誘敵之計,反而一頭狠狠紮進了張繡布置的口袋裏麵!
於是在裴元紹完成任務回來之前,張繡軍在吳縣,已經占據了戰場上的絕對主導地位!
已經自我感覺和朱治做對手實在是有失自己身份的張繡,已經完全提不起來興趣打下吳縣了。偌大的一個吳郡,精兵強將居然已經被抽調到了這種程度,到底應該怎樣評價孫策好呢!
就在張繡準備著對已經喪失了精壯力量和士氣軍心的吳縣最後一擊的時候,吳縣內部卻是醞釀起了一個小小的漩渦。
袁術家和江東孫氏是有很深的淵源的。與演義中大相徑庭的現實是,孫氏的領頭虎孫堅很長一段時間依附於袁家嫡子袁術。
在討伐董卓戰爭的前期,孫堅就幫袁術殺掉了南陽太守張谘,使得袁術坐擁天下第一大郡。在與董卓軍交戰中,孫策也甘為袁家兄弟驅使,始終充任著急先鋒的角色。
然而孫堅在這場戰爭中展現出來的過人的能力戰力卻是使得袁術不得不采取了製衡措施,在後方給前線奮戰的孫堅軍時不時斷糧斷水拖後腿。而孫堅在因為缺糧吃了大敗仗之後也開始對袁術心生不滿,在孫堅得到傳國玉璽之後,異心便油然而起。
演義中對於孫堅因為傳國玉璽而和袁家兄弟鬧了矛盾最終導致關東聯軍散夥一事有詳細描說。雖然演義也是小說的一種,但深究之後也可以發現未必沒有可信之處。
演義說,孫堅在打撈傳國玉璽的時候,正好旁邊自己的親信部下有一個人是袁家兄弟的同鄉。然後這個同鄉出於私利,便主動向袁紹出賣了孫堅。
這其中我們能夠得到很多有意思的信息。一,孫堅確實得到了傳國玉璽,不過看清了袁家兄弟和其他聯軍諸侯嘴臉的他,也不再滿腦隻想著勤王師、為王事!或許是還顧念著漢室,還是出自據為己有的心態,孫堅故意封鎖了自己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
世上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事實證明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孫堅千算萬算沒有想到,最後是自己人賣了自己,也沒有想到四世三公老袁家門生故吏滿天下這句話真的是名不虛傳!
在為袁術幹掉張谘之後,袁術便表奏孫堅領豫州刺史之職。雖然說這個職位的授予不一定得到董卓把控下洛陽朝廷的認可,但是這一表奏,卻是明確表示出了袁術打算將豫州這一地區劃分給孫堅的犒賞意味。
必須知道的是,袁家老家是汝南郡,而汝南隸屬於豫州。被袁術授命的孫堅可以名正言順在豫州征兵買馬擴充武裝了。要知道,早期的軍閥諸侯混戰都是一邊打一邊武裝起來的,都是慢慢從民丁鄉兵一步一步打磨成正規常備軍的。
孫堅怎麼像都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路從長沙來,一路招攏了數萬荊州兵都沒出什麼岔子,在豫州招了一次兵就出了事。
後麵發生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孫堅和袁家兄弟鬧掰了,一怒之下成為了首支脫離關東聯軍的軍隊。而剛起家不久,兵不精將不足的袁家兄弟這時候還都沒攢起來後來那麼大的身家,掂量了一下這時候還是不和討董戰爭中打得最出頭的孫堅火拚的好。
孫堅這個扛大旗的一走,雖然說還有積極進取的小曹同學接過了旗幟,但是小曹同學的士兵這時候全是民兵級別的,隻是麵對西涼閥中一個不顯山露水的滎陽太守徐榮和他手下一些郡兵,就吃了大癟!
孫堅就這樣和袁家兄弟交惡了,說起來還是和袁紹的仇更大一點。畢竟後麵根本上是袁紹的緣故,孫堅才命殞襄陽的。沒了老爹,孫策等人連江東也回不去了,左右挑了一下,還是投奔已經和袁紹反目成仇的袁術吧。畢竟現在看起來,那會兒背後搞小動作斷糧斷水已經不是多大的仇了,袁紹劉表那邊才是殺父之仇啊!
袁術可能唯一一點比袁紹好的就是他的氣量氣度,還是容得下早年為他驅使為他所用的江東猛虎的家族兒女的。
袁耀也就是這個時期和差不多年齡大的孫策結識並交好的。孫策在袁術手下能夠爭取到那麼多次出場機會,不說其中有沒有袁耀在其中擔保舉薦,袁耀一定是沒有下絆子給過孫策的。畢竟攻打廬江太守陸康的美差,袁術手底下可不是沒有大將堪用。
當初的袁耀或許沒有拿這段青春的友情當回事,但是後來天下大勢的發展確實快得超乎袁耀想象。
自己親爹稱帝,然後迅速敗亡。自己和家族因為沒有什麼威脅,可以保存於張繡手下,但是張繡貌似也是一個一時豪傑而不是一世豪雄,還是早作打算的好。
於是袁耀想到了關係還算可以的孫策,也看上了江東這偏安一隅的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