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劉繇身死,那麼太史慈與劉繇之間僅存的那點臣屬關係、同鄉之情便可以煙消雲散了。這是太史慈決意投誠張繡的一個原因!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張繡主動許諾,帶太史慈攻打孫策!
可以說除了賈詡,以及通過超強洞察能力,分析出來張繡即將南征的郭嘉,太史慈是除張繡之外的第三個得知張繡“明征荊州,暗渡江東”計劃的人!
作為神亭之戰的當事人,太史慈一直很憋屈。那一次本來憑借自己的武力,加上劉繇還健全的主力,本可以殺掉孫策這頭雛虎的,最不濟也可以生擒。但是劉繇的優柔寡斷卻是讓太史慈極大的失望了。不甘願放棄機會的太史慈自己出戰,卻是和孫策打了個平手。
本來打成平手也就罷了,誰知道劉繇在得知老窩被端之後,不思反攻複奪曲阿重地,或者正麵擊破孫策的劣勢兵馬,居然選擇了不戰而逃!
於是那原本不應該輸得神亭之戰便輸了,輸得很徹底。太史慈作為劉繇的部將,自然在和孫策的對戰中得了落敗之名,這如何能讓出道以來尚無敗績、幾乎是憑一人之力解過北海之圍的東萊太史慈咽下這口氣!
在背逃途中,太史慈仍然盡忠盡責,保護著劉繇撤退。但是看到劉繇毫無鬥誌的士卒在孫策的寬厚政策下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投降了,加上路上一直被孫策方追殺,劉繇沒打一場硬仗,直接就喪失了爭雄江東的實力!
見識到劉繇能耐的太史慈如何甘心?這貨比起北海太守孔融都不如啊,人家孔融麵對管亥統領的十多萬青州黃巾軍,隻有幾千郡國兵也能據城堅守,你有數萬人馬,卻總是不戰而逃!
心灰意冷的太史慈於是在半路就不跟劉繇一起逃了,收攏了一些散兵遊勇,占據了涇縣,自己樹立起了抗擊孫策的旗幟。在這期中,太史慈獲得了和孫氏有宿仇的涇縣大帥祖郞的好感,並聯係上了敵視孫策的山越部眾。另一方麵自己在涇縣招兵練兵,目的就是為了繼續對抗孫策。
而張繡,就是在這個時候,抓住了太史慈不甘心、不輕易屈服的性格,抓住了太史慈想要與孫策在武力方麵一決高下來證明自己的求勝心理!同樣,也看到了太史慈在建功立業方麵的強烈期望!
曆史上孫策是因為戰敗了太史慈,用自己的智勇雙全將其折服的。而現在,張繡隻需要用劉繇病死的消息開導他,再許諾其與孫策對決來誘導他,便可以收得一員猛將。
這其實算是張繡在心理學的活學活用吧。因為在太史慈心中,最大的心結在於孫策。所以張繡隻需要稍加誘導一下,將太史慈的心結引到自己將要到來的與孫策的主要矛盾中,便自然可以收太史慈為己用!
達到讓太史慈自己上了賊船這個效果便是張繡想要的,哪怕之後孫策因為“意外”死了,但是太史慈既然已經加入了張繡的陣營,那麼自然要為張繡陣營建功立業。何況張繡自認為不會再讓太史慈感到類似孔融和劉繇帶給他的失望!
再說謀臣方麵,張繡此番是帶上了賈詡賈大夫和郭嘉郭奉孝一老一少同來的。畢竟這可是兼並整個江東之戰,茲事體大,需要權衡處太多,有老謀深算的毒士和少年老成的鬼才出主意無疑會減少很多麻煩。
什麼?你說郭嘉還沒有歸順張繡?沒關係,張繡目前需要的隻是郭嘉的剩餘價值,隻是郭嘉的剩餘價值而已!至於郭嘉心向誰、中意誰張繡管不著也不想管。
反正張繡有毒士賈老頭。雖然談到謀國謀軍,賈詡在這人才輩出的三國不一定能夠擠進前三甲,但是前十肯定是有的。但是說到權謀心術,賈詡若是說他第二,整個三國也隻有司馬懿一人敢上去叫板叫板。而且還得等幾十年,畢竟現在的司馬懿還是一個風流倜儻的浪蕩公子哥。
所以很多時候,張繡很慶幸自己有這麼一個沒什麼野心,但是各方麵的能力和眼光都堪稱變態的老頭在身邊。至於郭嘉,你再鬼才現在也不過一文弱書生,在我家老頭麵前還是乖乖被榨幹勞動價值吧。
毒士和鬼才同行江東,自然大大增加了張繡南征一戰而定的幾率。隻是這樣一來,張繡軍在廬江那邊駐屯的八萬大軍,就再無進取的可能了。因為另一頂尖謀士陳宮需要留守壽春,輔助高順坐鎮淮南門戶。那麼廬江紀靈、張勳兩部這邊就隻剩下一個廬江太守劉曄可以支招了。
劉曄雖然同樣智謀超群,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劉曄到現在也不是張繡的臣屬。所以劉曄最多幫紀靈和張勳部在廬江無虞,幫不了張繡軍在廬江出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