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自然,若是江東父老們都願意當個安安心心的順民,我張文錦必當肩負保境安民的職責。但是,未必所有江東人都像全將軍這般‘深明事理’,所以,該做的,我不會手軟。”張繡眯眼看向全柔,但其實更多的是對自己身後的兩名“親隨”表明態度。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張繡最後淡淡說了這一句話。
張繡身後的兩名“親隨”大約都二十多歲年紀,長相各有千秋,氣度卻是大不相同。那名長相極為俊美的親隨雖然跟在張繡身後不離,但是卻是保持著一副冷冰冰的麵孔。無論是對張繡軍將卒,還是張繡本人,都是一副憂憤悔恨交加在一起的模樣。
而另一名親隨體型魁偉,麵相忠厚。態度卻是比之冷麵俊美青年平和多了,不時還和其他張繡親將交談。而張繡的幾名親將,也對這個張繡看重的,近一個多月來也一直帶在身邊的隨從的青年很是親近。但是對於那名俊美青年,胡車兒周倉等張繡親將卻是一直緊盯著其一舉一動,仿佛那俊美青年根本不是自己人。
忘了介紹這兩名張繡親隨了。那名魁偉青年,姓魯,名肅,字子敬,東城人。俊美青年自然是周瑜周公瑾無疑。
魯肅年紀差不多的時候,想要出仕,好友廬江劉曄劉子揚當時正和巢湖賊眾首領鄭寶有聯係,就第一選擇勸魯肅投奔鄭寶。不過魯肅還沒去,劉曄自己因故就把鄭寶殺了。
這時候恰好周瑜從江東回來,擔任了居巢縣縣長。後來淮南鬧饑荒,而周瑜聽說東城魯家錢糧頗豐,便派人請求借魯肅家的糧食。
魯肅是地方實力派士族豪強出身,性情豪爽寬厚。先前聽過周瑜助孫策平定江東的光輝事跡,見到周瑜帶著人來,當即隨手指了家裏兩座同樣大小的糧倉中的一座,送給周瑜救急。
這是一個開始,同樣才華出眾的魯肅和周瑜從此成為了相交莫逆的好友。混熟了之後,周瑜便勸魯肅跟他一起投奔有誌天下的江東小霸王孫策。魯肅思忖良久,終於答應,將家族付之周瑜,在周瑜安排下將家族搬遷到已經安寧下來的江東。
隻是在周瑜就要約定魯肅一同前往江東的時候,淮南水師戒嚴了下遊江麵,使得周瑜渡江直達吳郡的計劃擱淺。另一方麵做了廬江太守的劉曄劉子揚忽然派人以會友名義請去了魯肅,事不宜遲的周瑜隻能留書一封,自己先行渡江輾轉丹陽去吳郡。
不用說,一切都是張繡的安排。對於魯肅這樣一個未來幾十年內幫東吳做出了眾多重大戰略決策和達成眾多外交盟約的一流人才,張繡怎麼會放過?
但是相比於心思單純的魯肅,張繡能很容易得到他是滿心的歡喜。但是對於曆史上似乎更為出彩的周瑜周公瑾周大都督,張繡曆盡艱辛困苦得到了,卻是又愛又憂!
愛,自然是愛的周瑜的文才武略。孫策的一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已經是十分刻骨的表現出來了周瑜的橫溢的才能。能夠得到曆史上東吳四大都督之首,對於張繡勢力集團今後的發展絕對是有著裏程碑的意義!對於張繡本人,也是一個極大增強自身自信和謀略的機會。
但是此時此刻,張繡內心對於周瑜,更多的是憂!
在逆轉打敗曹操的時候,張繡就在不斷想自己為什麼會蘄陽慘敗?自己發展的方向是不是錯了呢?而正確的方向到底應該是什麼?自己想要逐鹿天下比起袁曹這些大拿到底缺了什麼?
好在張繡是一個執著而又極具自量的人。經曆一場慘重但卻不甚致命的慘敗,張繡很快通過自我估量自我反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後便隱藏自己的執著,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向所有人表明他的不輕棄,向必要的人清楚明白地顯露出他值得信賴依靠的執著性格。
這裏和周瑜本人有關的,就是張繡今後的發展方向!
沒錯,雖然最終重創了曹操,也將自己原來實際上是拚湊起來的部眾通過這樣一個契機磨合凝聚起來。但是自視尚不足的張繡卻是放棄了爭霸中原戰略方向。當然隻是暫時放棄,將目光由向北,轉向了向南!
為什麼要發動對孫策的戰爭,張繡其實在對全柔說的話裏麵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孫氏輩出俊傑,這一輩就已經有孫策孫權兩個變態級別兄弟,若是任由孫策縱馬馳騁開疆擴土、孫權再招賢用能安穩江南,那以後幾十年內任何一家北方勢力就別談過江了!
既然同樣誌在天下,袁紹曹操就先不說了,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手嘛。但是孫策,現在你我中間隻能活一個!
張繡的戰略方向,已經決定了他必須將孫策置於對立麵。所以,對待和孫策情深意重的周瑜,張繡此刻隻能對他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