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潔的月光,緩緩流淌的河水,兩個一絲不掛的男子並肩靠在一個小水灣石壁上,欣賞著清朗沉靜的丹陽山水。
兩人貌似已經在水灣裏交談了很久,說話都很自然隨意。
“如此錦繡河山,正是我等大好男兒馳騁顯能之地!”張繡早已不複先前的陰沉,忽的抬起手臂揮向遠處崇山峻嶺,揚起陣陣水花。
相比張繡的談笑自若,周瑜卻是不知為何一副全身很難動彈的樣子,略顯艱難地倚靠在石壁之上,一口一口換著氣說道:“隻是,沒想到,會與你一衣帶水,共處一河,談論世間風雲。”
張繡無所謂一笑:“這世間不是所有事情我們都能知曉預料的,就好比你以為這河是既寬又深的,跳進來會大有所為。但是入水之後才發覺這河水的深淺隻能保命,不能讓你這條潛龍橫江縱遊。”
張繡說似簡單無意,但周瑜此刻卻用心琢磨。
若赴江東為帥,依自己的文韜武略和孫伯符的驍武勇冠和雋才大誌,在江南翻雲覆雨並不是難事,但是然後呢?
割據江南成王霸之業容易,但是北入中原成就千古帝業,還會這麼容易嗎?
南人自古多自保自滿之心,少進取創新之心。昔日西楚霸王項羽,覆滅暴秦之後卻隻是自滿於一個西楚霸主之位,分封諸侯大搞商周封邦建國之事,不思仿效始皇成就一代楚帝,建立項家皇朝,結果反被一個劉邦一個地痞出身的漢王逆襲,於是大漢開國,後來人以秦皇漢武為華夏極盛!
縱然當下孫策小霸王之稱,有席卷天下之誌,但是張繡的一番話,卻使得周瑜眼光看的更遠了一些。真正的霸王項羽席卷了天下卻不能得到天下,孫策這個小霸王就算能夠得到天下,能保住天下嗎?
回想孫策在江東施政舉措,無一不是短期見效快,而對於長期卻無異的政策。就好像張繡方才主動與他提起的東吳世襲領兵的傳統,看似從上到下都是好處,但是在張繡的分析之下卻是弊大於利。短期之內這些世兵是孫氏統治江東的基礎,但長遠看來世兵製會成為孫氏政權最大的隱患。
孫氏世襲領兵的傳統來自於孫策本人。孫堅當將軍時候,麾下部卒多是自己私自征募或者自願投靠的,私人部曲性質比較嚴重。因此孫堅遇害時,孫堅的親族是可以繼續統領這支部隊的。但是當時孫策還年少,沒有統兵的聲望地位。於是這支部隊被袁術吞並,孫策也一直在袁術麾下磨練。
等到孫策終於磨礪成了一頭猛虎,老爹的舊部諸如程普黃蓋韓當這些都願意聽他調遣,孫策這才得以拿回這支部隊。於是,世襲領兵的傳統從此開始。
孫策想要渡江在江東打拚下一片基業,必須首先獲得江東豪強地主們的支持!
在這裏必須提及江東不同於其他地方的一麵,江東不像中原長期經受黃巾之亂以來頻繁的戰亂衝擊,原先的地主田莊經濟保持的很完整,因而江東的豪強地主世族這些勢力要比中原的更強,這種狀況下必須先得到豪強地主們的強力支持,孫策才能有征略江東的基礎。
這裏還必須解釋一下地主田莊經濟。相較於每個朝代初期基本都是以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占據主導的經濟基礎,封建社會不可逆改的根本矛盾導致到了每個王朝統治後期,土地都在不斷兼並,貧富兩極也在不斷分化。
田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勞苦大眾無地或者少地,然而地主們不可能自己種幾百畝地,廣大老百姓也不能不吃飯。勞苦大眾租種地主的土地生存,地主榨吸勞苦大眾們的汗水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