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周郎南渡(2 / 2)

抓著周瑜脖子的張繡將周瑜向地上一甩,接著右手的長矛便指在了倒地的周瑜胸口。

虎目四掃,全場已經沒有一個敢亂動一下的人。

包括周瑜本人,也是一時難以接受這一落一起又飛又落帶給他的衝擊。

……

幹了一票大的,夜晚的山村仍然很平靜,像是白天不曾發生過什麼似的。事實上丹陽匪民們從來就是這麼淡定,不管搶劫到了多少財寶,該幹啥還還是幹啥。哪怕家裏地底下埋了千金財寶,白天該下地幹活還是下地,從他們一張樸實的臉上看不出任何異樣神色。

其實這和後世的索馬裏海盜很類似。因為戰亂和土地貧瘠的索馬裏難民逃難到亞丁灣的海島之上,海麵上沒有船的時候他們就安安分分打漁曬網,一旦有商船,便抄起AK群起圍攻。隻是出身難民的他們不喜歡濫殺,隻是喜歡劫財劫物,後來也隻是發展到綁架人質勒索。從來不曾做出什麼太過出格血腥的事情。要不是這樣,列國哪能任由一夥窮凶惡極的悍匪長期盤踞在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附近。在抓捕俘獲這些海盜之後,聯合國之類的也常常對其從輕發落,因為出於人道而言,這些人不幹這行真的就得餓死。再說也沒犯什麼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不如放了。

這也是索馬裏海盜屢禁不絕的原因之一,其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索馬裏這個本就極度貧瘠的國家長期處於極度混亂,人民生存生活毫無保障,幹海盜是唯一能養活自己的行業!

同樣的道理適用於丹陽郡。因為“山民”們已經把殺人越貨當成了一種和耕地打獵同等重要地位的生存手段,而又不刻意滋事鬧事,做出威脅政權的事情。所以曆代以來丹陽郡山區屬縣都不過度追究山民劫道殺人的罪過。同樣這也是丹陽民風剽悍教化長久不行的一個原因。

村裏一個山洞裏關著周瑜的所有侍從。本來按照習慣,這些人都應該就地弄死毀屍滅跡的。這樣官府最後也好睜隻眼閉隻眼對外說查無可證。

但是張繡卻是忽然提出從軍的主張,並引得一青壯山民沉默。

中原戰亂伊始,江南便湧來了眾多渡江而來的流民。各地諸侯豪強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都是進行了招撫流民的舉措。收攏中原高素質的會耕種的農民開墾江東平原,以提高田地糧食單產。

先是開墾一些沒有開墾的荒野,後來戰亂一直持續,流民越來越多,於是又擠占原江南人耕地。甚至到後來,平原的田地越來越少,便開始擠占丘陵山區的耕地。

就說丹陽郡,並不是全郡都是山區。其東北地區少丘陵多平原還臨湖臨江,魚糧富足。是北人遷居的第一首選。很多原東北丹陽人便內遷,像杜老大所處的涇縣,外來人口也是越來越多,村落越來越多越擠,但是耕地多少卻沒有變化,這種狀況下很多丹陽人不得不主動思考起來能吃飽飯的其他出路。

於是,當張繡提出裹挾這批規格屬於軍馬的馬匹,以及這三十多俘虜去投軍,引起了很多山民的共鳴。

……

周瑜這是第二次去投奔孫策。

孫策最開始征討江東的時候,周瑜便曾親率兵馬自帶錢糧幫助孫策創業。那時袁術剛剛盤踞了淮南,周瑜的舅舅吳景在袁術手下統兵,叔父周尚在袁術支持下擔任丹陽太守。因此周瑜得以調動一支不多的兵馬和糧草幫助從小交好的哥們孫策創業。

等到孫策剛剛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周瑜卻因為袁術罷免了周尚的太守之職,不得不率領部屬回丹陽,再跟叔父周尚去壽春見袁術。

當時年紀不過二十出頭的周瑜還沒有後來的都督風貌,還以為袁術是個人物,哪知道見識之後卻隻有失望。但是袁術卻是發現了周瑜的才能,加上需要拉攏周氏來安撫淮南士族,便要重用周瑜。聰明絕頂的周瑜哪能陪著袁術一起作死,隻要求回廬江擔任居巢縣縣長。

居巢縣和江東臨江相望,實際上周瑜正是為了隨時返回江東做準備。

這幾年以來,孫策身邊聚集起了一批文武,勢力也越發做大。周瑜也暗地裏將廬江周氏家族慢慢搬遷到江東,隻等到孫策需要一個獨當一麵的全能統帥和他並肩作戰征略江南,便棄官直接投奔江東!

籌劃了好久,終於使得周氏全身從廬江遷徙到江東,等到了孫策積蓄起了實力即將拉開征略整個荊揚江南地區,周瑜毅然棄官南渡,丟棄一切金銀細軟家族房地田產,隻帶著親兵三十騎要投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