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四大將”,張繡本欲在四大將之下設“八上將”,隻是自己起勢還是為時太短,麾下英傑還是太少,挑選來挑選去最後居然隻有三人可堪稱作上將。
其一,是原振威中郎將李通。在曆史上可是能和臧霸能夠並稱的良將,軍政兼通,處事全麵,可獨當一麵。
其二其三,都是袁術原四大將的後兩位——橋蕤和陸勉。
曆史上橋蕤是為袁術開拓地盤立下汗馬功勞的,隻是三國英才甚重,他一個反麵角色手下的反派小弟又怎麼會受到眾人矚目。加上能力確實稍遜於紀靈張勳,使得連被史家渲染襯托正派的價值也沒有。
但是因為前世某些可笑的原因,張繡卻是對這些小人物的研究比那些大人物的研究還多,橋蕤的事跡張繡是知道的。此人是一個典型的忠勇之輩,而且還拎得清看得透,做人有原則。
史書上他是知道袁術奢侈無能的,也對諸如孫策之類的豪俊所傾心敬服,但是即使在袁術已經呈現敗亡的趨勢時此人仍然堅守一個武將的德操和責任。在被強出自己十倍實力的曹軍包圍在蘄陽城時,此人硬是死戰不退,敢於迎戰曹軍五子良將級別大將,雖然被殺敗,卻是能全身而退。最後抵抗曹軍至最後一刻。
同他一同堅持作戰而最後一起被殺的,還有就是李豐梁剛樂就這幾個同樣忠勇的袁術軍武將。
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張繡和賈詡最後對此人能夠勝任“上將”而做出了評價:盡忠職守,敢打敢拚!
陸勉此人在曆史上的筆墨就更少了,饒是張繡來三國之前也是沒聽過袁術還有這麼一號與紀靈張勳齊名的大將。從陸勉投降到派他鎮守廬江,一直到現在。張繡隻能說此人各項能力三流,但卻做事勤勉,處事謹密不曾有任何差錯。這點上卻是張繡軍除了高順之外沒有人能夠做到的。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在“八上將”無人可頂上的情況下,張繡隻好讓他上位,以示自己對於勤勉之人的肯定!
至於剩下的張先雷敘,蘄陽之戰前,因為是跟隨張繡的老底子,是張繡軍掌兵最多的將領。地位一度在張遼高順劉辟龔都等人之上,但是兩場戰役下來,這兩人便一起向張繡請命收回自己的兵權。原因無他,隻因為感覺自己的本事實在是太渣了。
不說比得過雷薄陳蘭曹性魏續侯成這些正規軍出身的將領,張先雷敘這兩個帶兵打仗的能力連劉辟龔都這些黃巾軍頭領都差很多。到最後,就連時間最遲歸順張繡的陳策也在一次演練中譏諷張先雷迅二人無能,仗著是張繡從關中帶來的部將才能掌兵的。惹得張先雷敘兩人一起對陳策動手,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讓張先和雷敘兩人幾乎想要自刎。
發現了自己在武技方麵的水平其實隻能欺負一下像裴元紹那樣的小山賊的殘酷事實之後,張先和雷敘終於鼓起勇氣上繳了張繡給與他們的兵符,表態甘願在諸如劉辟龔都手下任職。
張繡當即也是同意了這兩人的請求,事實上他一直想要完成兵權的合理轉移。但是明麵提出這個問題難免使得雍涼將士心寒,不如讓他們主動提出這件事。
怎樣使得一個人自願放棄權利呢,除非讓這個人自我感覺不合適享有這份權利。於是,張繡隻好讓新手下陳策背了這個黑鍋。
像張先雷敘這樣有資曆卻沒什麼能力的將領張繡麾下其實還有不少人,比如雷薄陳蘭和劉辟龔都兩基友。這些人在張繡初期都是掌有獨立兵權的實權將領,顧慮到軍心將心的問題,張繡也是一直沒有主動削兵權,而是希望通過不斷地戰爭,使得這幾個將領逐漸像張先雷敘那樣有自知之明。
戰爭使得有大將之才的張遼張文遠和高順高統領顯現出了其自身卓越的能力,也能使得劉辟龔都雷薄陳蘭之輩在不斷的對比中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到最後,有自知之明的,張繡還會使他人盡其用,隻有中層將領水平便當個中層將領。但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話那就對不起了,張繡不介意在自己威信上升的時機除掉一些不長眼的庸才。
好在上麵所說的幾個將領都比較有自知之名,知道自身的水平是連李通橋蕤之輩都不及的,便在張先雷敘放棄兵權之後,紛紛主動退位讓賢。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繡終於得以使得有能力的大將得以有了自己固定的部下,使得軍力兵權得以合理分配。
張遼作為第一大將,掌管張繡的主力和絕對鐵杆軍隊——四萬雍涼軍。出自並州邊塞的張遼,卻是熟悉西涼軍的作戰方式的。另外張繡還給了張遼很大的人事任免權,讓張遼得以將原來的屬下宋憲侯成魏續成廉魏越五將安置在雍涼軍作為中層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