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兵們固然善戰,但是在突發的兵變和自己人的“倒戈一擊”之下,還是暴露出他們的本性:和突然遭遇天災人禍的普通平民一樣驚慌不已,奔走呼告,各自為戰。
青州兵本就是黃巾軍出身,黃巾軍卻是由貧民組成的,最擅長的是人海戰術。哪怕曹操精簡了兵員,進行了整訓,卻還是保留了一股匪性。
青州兵能打,戰場上有時敢拚命,最重要的是青州兵對曹操個人高度忠誠,這是曹操保留青州兵的原因。但青州兵卻很少有出彩的戰績,很大程度就在於他們的組織程度低,總是打著打著就隻顧得撿戰利品,搶馬匹搶糧食,匪氣淩然,小農思想濃厚。根本不懂什麼叫做“一鼓作氣、殺傷敵方有生力量,擴大戰果”。
曹操自然知道青州兵的弊處,但他沒辦法改善。若是讓這群青州兵接受嚴格的正規訓練,學戰陣排列變化什麼的,戰鬥力會大打折扣。就好像把原本的一群鬆散但凶殘的豺狼變成一群聽話但畏畏縮縮的綿羊。
方才已經說了,青州兵在戰場上有時會拚命。看清楚,是“有時”。在有組織的有帶頭人情況下,青州兵就敢發揮人海戰術。比如蘄陽之戰時,夏侯惇身先士卒,麾下的青州兵便敢悍不畏死朝著西涼鐵騎發動死亡衝鋒。
雖然並沒有什麼卵用,但這可以顯示青州兵在特殊情況下迸發出的鬥誌。
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青州兵的表現卻是令人大跌眼鏡。比如今晚,在兩眼抹黑的情況下,不知道對方怎麼突然殺來的,又聽說自家軍隊有變節的,還找不到自己將官校尉,不清楚目標到底是誰,沒有得到號令的青州兵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先是三三兩兩在大街小巷呼告著被襲擊和於禁變節的消息,等到聚集了幾十個人,這一夥互不統屬的青州兵們就果斷放棄了尋找自己頭領的想法,也不去找自己的大統領夏侯惇,而是直接向壽春宮移動,直接去投奔曹老板。
有的青州兵不熟悉北城巷道,轉暈了還沒找到出去的路,幹脆直接公然燒殺搶掠民宅來製造混亂,在潛意識裏,這群土匪頭腦的青州兵們還是認為局勢越混亂自己越安全!
當然,能夠順便拿點財貨的話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的結果就是,撤退到武庫的於禁一方麵要收攏部卒,嚴守各處要地;一方麵還要維持秩序,防止局勢惡化。然而勸阻青州兵的行動根本無效,素來眼高過頂的青州兵在混亂局勢下鳥都不鳥於禁這名外姓將領,而於禁為了不使壽春居民加入這場兵變不得不采取鐵血手段,直接處決這些驕縱的青州兵。
然而有些事情一開始就收不住了。居住在北城的多是一些世家大族,最低也是富家商賈小士族,都是有點門戶的。先是一兩股青州兵動了趁火打劫的邪念,後麵越來越多的青州兵有樣學樣,不搶白不搶,反正沒人管。
被莫名劫掠燒殺,這些北城居民急忙棄家出逃,誰也犯不上為一些家財而丟掉了性命。這樣一來,原本還算暢通的巷道瞬間多出來無數世家大族人員、家仆侍女門客等等,夾雜著亂兵,往日有序的北城轉瞬混亂不堪。
被驚動的青州兵統領夏侯惇,身邊隻有百多青州兵,出門一看到處都是倉皇逃命的壽春民眾,召集了半天部卒,才勉強湊夠一千青州兵。等趕到武庫重地,雖然已經聯係到了數千部卒,但是卻正好看見了於禁處決自己部卒的景象。
聽著部下聲淚俱下地講述著他們浴血和張繡軍交戰,卻被於禁背後捅了一刀的事跡,夏侯惇差點就要揮軍去攻下於禁所在武庫重地,好在他已經因為蘄陽吃了張繡一虧,長了一智。知道自己短時間肯定拿不下武庫,拿下也沒多大用。說不定張繡軍已經從東麵迂回去攻打壽春宮了。
於是夏侯惇大筆一揮,撤往壽春宮,沿途聯係並收攏青州兵部卒。
……
於禁變節的消息是高順按照賈詡的指示,依靠在城內的細作散布出去的。目的隻是為了造成北城混亂,好讓高順拖住北城曹軍。畢竟北城光青州兵就不下三萬,自己滿打滿算也不過兩萬人馬。
當然,不論今晚曹軍值守的是誰,值守將軍變節的消息一樣會發出。隻是可信度肯定沒於禁高。畢竟於禁曾被張繡俘虜過,最後無條件釋放。說似正常,卻又似不正常。
高順不知道的是,於禁被俘的日子,張繡隻來過一次,但賈詡卻好似很喜歡這個曹軍大將,每天都帶酒菜來。張繡表示自己願意向曹操投降以後,賈詡最後一次和於禁對酒,末了對於禁說道:“為人所不能,將功折罪。”